談起餃子,猶記民國四十二年讀小學時,流行唱一首國語歌「奴在房中,包呀包那個餃子喲……」,鄉下孩子傳唱了這首短而有勁的「餃子歌」二十來年,卻不知餃子為何物,心中一直納悶。
直到北上唸大學時,才知道它的真面目。
史書記載: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。最早可追溯至三國時期,它是由魏晉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「偃月形餛飩」和南宋時「燥肉雙下角子」發展而來的,距今已歷一千四百多年了。
清朝史料記載:「元旦子時,盛饌同離,如食扁食」,名角子,取其更歲交子之義。每屆初一,無論貧富貴賤,皆以白麵做餃食之,謂之煮餑餑,舉國皆然,無不同也。富貴之家,暗以金銀小錁,藏之餑餑中,以卜順利,家人食得者,則終歲大吉。」吃餃子取「更歲交子」,而「子」為「子時」,交則與「餃」諧音,有著「喜慶團圓」和「吉祥如意」的意思。
猶記家住新北市泰山區明志路時,我正年富力壯,曾受聘於泰山鄉農會及省立泰山高中兼授擒拿、柔道,每週二小時,期末輒邀請學員、學生至寒舍「包水餃」,講是來家裡「包水餃」,屆時還不是由內人湊足滿桌酒菜,外加洋酒一瓶招待學員。時至今日,「包水餃」成了民間吃便餐或打鬥戲的代名詞。(客語:打鬥戲乃三兩好友,湊些酒肉飯菜,邊喝酒,邊天南地北瞎聊天。)
(黃正發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