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八百里加急」演義
 
 

 

  古昔所謂「八百里加急」,目的在爭取時間,傳送緊急軍情。宋朝洪邁《容齋隨筆》載:「趙充國(漢武帝時征西羌)在金城上書,言先零,罕羌事,六月戊申奏,七月甲寅回報,計金城至長安一千四百五十里,往返倍之,中間公卿聚議,首尾才七日。唐開元十年己卯夜,權楚璧等作亂,時明皇幸洛陽,相去八百餘里,壬午遣河南尹張怡如京師按問宣慰,首尾才三日。置郵傳命迅速。」是一日八百里的實例。
  「置郵」或「郵置」,即驛站。早自戰國,就有郵驛。驛設驛丞及驛卒數人。傳送公文時,驛卒腰掛銅鈴,行人車馬聞鈴聲,都要避讓路旁;驛丞聞鈴聲,便到站外等候交收,接力遞送,不得遲延。平常一晝夜傳送三百里。
  由於驛站傳送迅速,當權者常濫權挪用。《金史•世宗紀》載:「上謂宰臣曰:『朕嘗欲得新荔枝,兵部遂於道路特設鋪遞。』」又唐詩:「一騎紅塵妃子笑,無人知是荔枝來。」正是郵傳荔枝。唐朝李德裕在中書時,家中茶湯,是常州的惠山泉水。由常州傳到長安,稱為水遞。(見《唐語林》)。
  驛站除傳送公文外,並負責迎送軍、政人員,供應「舟車夫馬廩糗庖饌裯帳」,費用龐大,冒濫情形也嚴重。明朝嘉靖三十三年整頓,分「溫良恭儉讓」五字,列條管理。崇禎二年,給事中劉懋上疏請裁驛遞,謂可歲省數十萬錢。皇帝大喜,不顧諫諍,著為令。「八百里加急」走入歷史,成為絕響。
  驛站裁後,驛卒失業。務農無地,經商無本,別無他能。年輕力壯者,便相聚為盜匪。攻破北京的李自成,就曾是銀川的驛卒。
  崇禎十七年正月十一日,皇帝因李建泰自請願以家財襄佐軍資,皇帝甚懌,欽命督師,於廿六日在正陽門親餞,文武百官為陪。李建泰出了都門,即聞家鄉已被焚掠,山西州縣早在年前相繼潰降,進退不得。朝廷尚無所悉。裁驛遞後,軍情混沌如此,實貪小失大。



(楊學伶)



 
  中華民國退休警察人員協會總會
社址:台北市天津街1號2樓  電話:02-2396-0930
All Rights Reserved.◎ Powered by V.O.P.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 1024X768 IE 5.5 以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