祭灶
 
 

 

  祭灶,在我國農曆年末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日子,俗稱過小年,但各地祭灶日卻不相同。記得六十多年前一位老同事說「官三民四」,即官家二十三日,民間二十四日祭灶。
這位同事是滿族人,當時自謂已近六十歲,由他日常談話中透露,曾拿過清朝的俸祿。對這位「老」同事的話,我們幾個才二十出頭的「小伙子」(他對我們的稱呼)聞之如同定律,無人追問。可筆者是土生土長於農村,先祖無人為官,其他鄉人亦然,為何也在二十三晚祭灶?
  灶神,相傳春秋時是一位女性,莊子在「達生篇」中答覆桓公說「灶有髻」。晚至唐朝段成式在其所著「酉陽雜俎」中載「灶神名隗,狀如美女」,皆謂灶神是女性。
東漢太尉許慎在其所著「五經通義」中,說「灶神姓張名單,字子郭,其婦姓王名頰,字卿忌。」何以又由女變男?令人困惑。
  家鄉是位於山東半島的農業社會,秋收冬藏,進入腊月就籌備過年,祭灶後更是緊鑼密鼓的忙辦年貨、祭品、食物。鄉俗祭灶,俗稱辭灶,在當日下午於大灶後牆壁上張貼「灶馬」(類似年畫的灶神像),其下並置「東廚司命灶君神位」之牌位。祭品以糖瓜為主,意為灶王爺食糖後嘴甜,上天必可言好事,另配以花生(長生果)、葵瓜子等。祭品前為香爐,傍晚祭神時再置乙碗麵條(俗稱麵湯),有一首如兒歌的俗諺云「灶王爺本姓張,一年一碗雜麵湯」。
  祭灶由男性執禮,女性不得參加,上香,叩首後即在院中焚燒紙錢送灶。鄉中有一特俗,即將灶馬上端印備之一寸見方的灶王爺騎馬小像(灶馬之稱應是由此而來),於張貼前先剪下,當焚燒紙錢時,將之一併焚化,意即恭送灶王爺騎馬上天。
在祭神前還要準備一碗料豆、一碗清水置於前述祭品旁,意在讓灶王爺座騎吃飽喝足,體力充沛順利上路。
  另在灶王爺神像兩側印有一副對聯,內容為「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」,這應是祭灶最重要的目的與願望吧。 (董書崑)



 
  中華民國退休警察人員協會總會
社址:台北市天津街1號2樓  電話:02-2396-0930
All Rights Reserved.◎ Powered by V.O.P.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 1024X768 IE 5.5 以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