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台灣,「雞」的吃法有清燉、紅燒、油炸、焢土窯等,名堂很多,有一種「叫花子雞」的吃法,請聽我道來。
傳說在江蘇地區,很早就有「叫花子雞」可吃,很多人都喜歡這道菜,起初是有一個叫花子(乞丐)已年屆半百,在過年前去乞討,看到家家戶戶皆忙著做年菜,聞到年菜的香味卻吃不到,使他感到悽苦無奈。
走到一間城隍廟,看見有人焚香在拜,廟旁有間空屋,他便暫住進去,等年初一大家來拜「神」時,可討些食物和零錢。
於是打開行李,先在廟前歇歇。一會兒看到一位少婦拿著一隻殺好的雞走來,不久有一個小女孩跑來玩水,少婦抱著小女孩走了,卻忘了把雞帶走,他等少婦走遠了,便興沖沖的拿了雞,往河邊的小山走去,準備大吃一餐。
但是沒鍋可煮雞,要怎麼吃呢?情急智生,他用濕泥把雞包起來,拾些樹枝點火燒雞,泥乾了,雞也熟了,流出的雞油,香味四溢,而且火更旺了,最後只剩火炭時,他急忙拿起雞,因燙手而把雞掉在地上,摔碎的泥上同時沾著掉了雞毛,只存雞肉,越吃越香。他忽然想起,若是用這種方法燒雞賣,可能會賺錢,就不用討飯了。
年過後,他用討來的錢去買雞,在廟旁如法燒烤,有些小孩子跑來看,他對孩子們說,這雞肉燒好了,可好吃喲!小孩子看到雞肉,又聞到撲鼻的香味,就拿出壓歲錢買來吃,都說好吃。
由於小孩子們的「廣告」,大人也來買,一時之間搶手了。於是叫花子不再討飯而賣雞肉來了,他便在廟旁掛了招牌「叫花子雞」,生意興隆。(葛一德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