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高齡社會長輩大夥的新時代
 
 

 

  人口二三○○多萬的台灣,今年邁入超高齡社會,六十五歲以上人口超過四六○萬人,這些長者占比第二的死亡原因是「跌倒」—即每一○萬人中有二六•四人,意味著台灣超高齡長者進入了新時代,同時加重了國家另種新制的重大責任。

  這時候,也讓我想到台北一女中前校長鄭美俐,這位「烏來奇女子」四年前意外被車子撞倒在地,站起晃晃身子,擺擺手腳,覺得沒事而自行回家。幾天後在家跌跤,經大醫院檢察確定中風,自此雙側腦梗塞,昏迷失語,不幸於今年元月中旬辭世(九十二歲),留下的是家人與社會的難捨,更值得生人警惕。

  衛福部統計,老人家平均每六位就有一位曾經跌倒,每十二位就有一位因跌倒而就醫,原因是沒有受傷就不上醫院,反而因此肇伏了隱患。因為沒傷就不會找出跌倒的真正原因而加以預防,倘若反覆跌倒,就容易造成例如髖關節或脊椎骨折,也容易失能失智,甚至造成死亡。

  醫學專家統計,老年人跌倒的原因很多,在台灣且有住房及城鄉原因的不同,概括說包括獨居或雙老同居、血壓不穩定、健康性或疾病服藥、家中環境以及肌力不足等,家中環境例如老年人半夜如廁而跌倒、尿失禁而滑倒,住四層樓公寓容易因爬樓梯而跌跤,都是老年人致命的危險因子。

  爬樓梯或走路而跌跤,除梯階或路況原因之外,老年人本身也有內在及外在因素,內在如營養、身體功能退化、心理狀態、認知功能(含視力聽力)減弱或障礙、慢性疾病影響、多種藥物(含中西藥同時服用)的使用等。外在如環境(含樓層、房間、廚廁)、天氣冷暖反應、鞋子(如鞋墊、摩擦力、合腳度)、輔具不當(如拐杖、推椅、輪椅)等。

  「禮運大同篇」表明:鰥寡孤獨廢疾這些人或長者都要善加呵護,就長者來說,日常起坐、瞻顧、行止、躺下與起身、腰力、腳力及手力等的速度都較遲緩。要是為雙老同居,還可互相協助,若是寡居,危險因素相對很大提高,因此隨身攜帶求救協助器或手機,更覺不可或缺。

  提及「大同篇」自然想到「烏來奇女子」美俐校長本人及其出生的台北縣烏來鄉小粗坑,直到十八歲考取師範學院她才離開小粗坑,小粗坑無意是鄉下中的鄉下,也就是這段時光給「美俐小姐」帶足鍛鍊身體的硬條件,她經由立委吳延環推薦於二十八歲擔任小學校長起到一女中為止,雖都當校長卻不怠於體育活動,她女兒更是國內知名醫院主治神經內科腦中風專家,令人難解的是,美俐校長遭撞後似無即時做過仔細體檢,迄至在家再次摔跤,她四年的老年「病史」,很值得年長先進們引以為鑑,時時自我照顧,「防跌為贏」。

  跌倒的風險,與生理、環境和生活習慣既然密切有關,要怎樣自我預防呢?國健署參考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出的「長者整合式照應」指引事項可供參照,亦即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必須進行「認知、行動、營養、聽力、視力、憂鬱」六大面向的整合性評估,仔細了解結果及原因,以便及早發現並預防自己的跌倒因素與風險,這也正是「鰥寡孤獨廢疾」長輩隨身攜帶的自照明鏡。(劉邦師)

 
 
中華民國退休警察人員協會總會
社址:台北市天津街1號2樓  電話:02-2396-0930
All Rights Reserved.◎ Powered by V.O.P.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 1024X768 IE 5.5 以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