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傳統的士大夫都是「重道輕器」,到了二十一世紀,依然如故。道,指的是四書五經。器,指的是工匠、器物,士大夫認為「器」這些東西雕蟲小技,讀書人不屑為之。
而日本人對中國建築很有興趣,因此派出學者先行調查,包括風土民情,其實也是一種秘密探索情報方式。
多年前政府大力實施教改後,到處都是大學生、博碩士找不到工作,任誰再也不肯當黑手。而今技術職業學校大為萎縮,造成現在家裡器物失修,竟然一時找不到技工人員修繕,而其收費又奇貴無比。護理師紛紛求去,醫院護理荒,此非特例。
我國宋代就有「營造式法」,但束之高閣,乏人問津。民國初年,北洋政府交通部長叫做朱起乾,借出來重印,從此這本書就不再是海內外孤本了。他還有個貢獻,就是八國聯軍有一個國家退回賠償,但是指定要做學術用途,朱先生立即申請,成立「中國營造學社」,開啟了百年來的研究風氣。台北一○一高樓是由建築師李祖原設計的,最高處有一個阻尼器呈九級寶塔狀,可以避開颱風、地震的晃動,據稱就是由此書得到的靈感。(珍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