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月間參加山西省旅遊,行程中有一處國家5A級的風景區—洪洞大槐樹,大家一定不解,不過就是一棵大槐樹,何以制定為國家5A級的風景區?聽過專業導遊娓娓講解,原來它是很多人民心中的「尋根」之地。
元末戰亂,天災不斷,百姓非亡即逃,造成中原各地人口大量流失,各地田園荒蕪,之後,明朱元璋為使各地人口增加以鞏固政權,於是策劃制定屯田復興政策,發展生產經濟,見中原的天災、兵禍幾乎未波及到因有太行山、呂梁山屏障的山西省,加之外省難民大量流入,山西臨汾一帶成為當時人口最稠密富足之地,於是明太祖把人口稠密地區的人民移往人口稀疏的地區,實施遷民墾殖之舉。
當時臨汾市洪洞縣廣濟寺旁有一株高大的古槐樹,貫通南北的驛道,就從這棵古槐樹蔭下通過。官府開始執行強制山西百姓移出外地政策,按每戶人口數比率,決定每戶移民人數,就在廣濟寺設立辦公點,將百姓聚集在槐樹下,編排隊伍,發放外遷證件和盤纏,移民大多數是不願意離鄉背井,被強迫上路悲痛流淚,忍不住頻頻回頭望鄉,直到槐樹消失為止,從此亦使得「洪洞大槐樹」成為故鄉留給移民的最後印象,也成為移民留傳後代子孫故鄉的記憶及尋根之地。
我們在現場所看到的大槐樹,已非當年的槐樹,原樹經六○○年滄桑枯榮已經毀壞,現在這棵是同根滋生的二代木(已有四○○多年歷史)、三代木,枝繁葉茂,挺拔旺盛。
在園區碑文記載,從明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近五十年間,移民十八次,人數逾百萬,遷民十八個省,涉及一○○○餘姓人口,其時間之長、範圍之廣,曠古絕今,為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官方移民政府之舉。
經過六百年的輾轉遷徙,繁衍生息,槐鄉的後裔已遍佈全國各地及至國外。而「洪洞大槐樹」,已被移民當作「家」,亦被看作「根」,傳說,山西人們從小便記住了「山西老家」,如童謠般傳唱著「問我祖先來何處?山西洪洞大槐樹。」以此銘記這份遙遠沉甸甸的鄉愁。
我深受感動,「安土重遷,黎民之性。」百姓都有久居故土、不肯輕易遷居異地之性,被迫離鄉之苦痛,是多大的痛楚,眼前的大槐樹已非尋常意義上的大槐樹了,在這座「大槐樹尋根祭祖園」裡,它的人文之根飽含著極其深廣的歷史意義和蘊藏深厚文化內涵,讓人們看到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韌性、意志與力量。
附註:導遊小姐講了一個小故事,不知是否為真?小腳趾指甲若有兩辮,就是從山西移民的後代。
又說「解手」的由來,雖說唐宋文人已有使用,表示深厚情誼的用詞,但到明代有了另一種用法,意義上已有顯著不同,於此刻意解釋為「出恭」使用,移民多為受強制的,官府為慎防逃跑,將移民雙手反綁在長竹竿或長木棍上一起行走至外地,途中誰想方便,押送的官兵就必須解開他手上的繩索,任其方便,因而稱之「解手」。(蘇景安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