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四二四年十月,吐谷渾國(鮮卑族,谷音玉,國土在甘肅省中部及青海省)可汗慕容阿柴,身患重病,自知即將身亡,於是把二十個兒子召集到病榻前,慕容阿柴命每個兒子,從箭袋中拿出一支箭,再命他的弟弟慕容慕利延,從眾子中抽取一支箭折斷,慕容慕利延很輕易折斷,慕容阿柴要大家把剩下的十九支箭合在一起,教慕容慕利延折折看,慕容慕利延無法辦到。慕容阿柴對他們說:「一支箭很容易折斷,很多箭合在一起就難摧毀,你們當努力一心,團結一致,才可以保國保家!」言畢逝世。
※後世之人常引用成吉思汗用二十支箭,教導兒子團結的故事,成吉思汗的元配勃兒帖有四個兒子,依序為朮赤、察合台、窩闊台、拖雷,其中拖雷是有名的大力士,最具野心,成吉思汗擔心他身後,諸子爭權不合而分裂,情節一如吐谷渾慕容阿柴,只因成吉思汗是歷史名人,大家知曉他以箭比喻團結力量大的佳話,殊不知全世界最早用箭引喻團結,有史記載的卻是慕容阿柴,比成吉思汗還要早將近八百年,資治通鑑的價值在此。
鮮卑族發源於大陸東北小興安嶺山麓下的遼河上游(內蒙、吉林交界一帶),怎會跑到甘肅青海?原來鮮卑大單于慕容廆時(廆音規),與他的庶兄慕容吐谷渾(同父異母),因兩部落馬群發生嘶咬踢鬥事件,慕容廆派人責備慕容吐谷渾說:「你為什麼不走得遠遠的,而竟使馬群鬥傷?」慕容吐谷渾說:「馬是六畜之一,嘶咬踢鬥,稀鬆平常,何至於遷怒到人身上,要我走得遠遠的?」此時晉朝發生五胡亂華,中原大亂,慕容吐谷渾遂率領部眾,向遙遠的西南方出發,行至千里外的陰山西部,再向南穿過隴山(寧夏、甘肅交界),在甘肅洮河之西停下定居,勢力範圍直到青海白蘭,面積數千里,至慕容吐延時,更加強大,就用第一代酋長的名字成立吐谷渾國。鮮卑是遊牧民族,才會遠走千里之外,如果是農業民族,頂多翻過一座山或渡過一條河,民族屬性不同,發展會不一樣。
國父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,建立中華民國,但孫傳芳、吳珮孚、張宗昌、張作霖等軍閥各有主張,不聽號令據地為諸侯,致國家紛亂積弱不振,國父有感中國人的不團結像一盤散沙,可考的不團結演說,竟有二十五次之多,於一九一二年命蔣介石成立黃埔軍校,北伐兩年成功後,中華民國才像個國家,但國家的進步發展已被耽誤二十年,當時若有二十年的團結進步,日本人可能不敢輕易發動侵華戰爭,歷史可能改寫。
古今中外團結力量大的史事,不勝枚舉,但我以古代慕容阿柴高瞻遠矚的箭喻團結,及近代孫中山憂國憂民的點出散沙,最為傳神,他們一古一今,相距一四八八年,不曾謀面,但卻相互輝映,傳為佳話;團結很重要,適用於國家社會、每個行業、每個角落!
(耿繼文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