藺相如的風範和氣度
 
 

 

  四月九日星期二下午,在退警總會聆聽台灣師範大學華語系教授邱詩雯博士,講述「史記—?頗藺相如列傳」的精彩演繹,受益匪淺,在上課中我始終不明白,「史記」這部曠世巨作內容篇章可說是篇篇精彩,邱老師為何要挑這篇,幾乎是家喻戶曉的故事?

  直到當天看到邱老師製作的講義內容,才發現自己的膚淺,原來我只以為完璧歸趙、負荊請罪、刎頸之交、價值連城—這幾句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,是出自本列傳,沒想到像奉公守法、膠柱鼓瑟、兩鼠鬥穴、怒?衝冠、徒讀父書等成語,也是出自本篇列傳,所以課後就再把本列傳從新讀過,甚至把老師在課堂上提到的平原君虞卿列傳,也一併重溫一下,雖是走馬看花,但對照老師的講解,才知道原來自己從前讀本篇列傳,居然只是讀了還不到半篇而已,實在汗顏!

  我們都知道,養士之風始於戰國,當時很多諸侯和士大夫,尊養士人,蔚為風氣,最有名當數齊國孟嘗君,魏國信陵君,趙國平原君,楚國春申君,各號稱養士三千人,當時被稱為「舍人」或「門客」,其中大多為趨炎附勢或吃白食的,但也不乏真正有才能的,每每在主子有危難的時候,確實也發揮很大的作用,例如孟嘗君的舍人馮驩,雞鳴狗盜;平原君的舍人毛遂和李談;春申君的舍人朱英;信陵君的侯嬴等;藺相如也是趙國宦官長—繆賢的舍人。

  繆賢曾犯過錯,想逃亡到燕國去,但經過藺相如的勸止、分析、獻策,果然得到趙王的赦免。所以,正當趙王面對強秦虛以十五個城池交換,實則軟硬兼施的強索和氏璧,滿朝文武苦無良策之時,繆賢為報相如相救之恩,極力以自身經驗,向趙王強薦相如是最適當、可以送和氏璧的報秦人選;果然經過趙王一番面試後,於是派遣相如帶著和氏璧,西使秦國!

  果然相如也不負所託,雖然面對強秦,卻依然有勇有謀,進退有據,寧為玉碎不為瓦全,一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勢,必要時玉石俱焚也在所不惜,終於迫使秦王致歉而以禮相待,並答應割讓城池並齋戒五日以得璧,而相如早就知道,這不過是秦王的權宜措施,於是命隨行人員化裝穿著破舊衣服,懷中藏璧,抄近路逃回趙國;自己卻留下承擔一切後果。等秦王發現,已「完璧歸趙」為時已晚後,並沒有殺他,反而以禮相待,讓相如全身而退,榮歸故里。

  至此,我們不得不佩服相如的膽識和謀略,全程的風險管控,最後的退場機制,令人萬分折服。而反觀秦王,表面上看起來要以十五個城池「交易」和氏璧,骨子裡卻是跡近無賴的強索,最終秦王為了維護自己一方霸主的形象和高度,可說是賠盡了禮數,失盡了顏面,他又豈肯善罷干休?

  果然不久後就發兵攻趙,前後兩年兩次,第一年攻占石城,第二年殺害二萬人,然後向趙議和,也就是後來的「澠池之會」!

  此時趙王仍由藺相如陪同與會,而廉頗則留國固守,並做了最壞的打算,如果趙王赴約,過了三十天仍未返國,則許廉頗立太子為王,以斷絕秦國要挾的企圖!

  雙方會面後,酒過三巡,秦王以戰勝者的姿態,先要趙王鼓瑟,然後要所屬記下這段經過,無疑是想讓後世看到趙王臣服的歷史。誰知藺相如卻要秦王敲?,並不惜血濺秦王,迫使秦王無奈的敲一下,藺相如即要趙國史官,也依樣畫葫蘆記上一筆,秦國的臣子要趙王割讓十五個城池給秦國,藺相如卻要秦國將咸陽讓與趙國,雙方你來我往,互不相讓,一直到酒會結束,秦國也沒有占了上風。

  此後廉頗因為藺相如被趙王拜為上卿,官位居己之上,而吃味不服,並放話要找藺相如的麻煩,而藺相如得知後,並不以為忤,反而處處忍讓,後來廉頗得知相如此舉是「相忍為國」,才有「負荊請罪」的壯舉,雙方並從此建立「刎頸之交」的情誼,而廉頗雖然是一介武夫,戰功赫赫,卻能放下身段勇於認錯,從相知到相惜,才讓太史公將二人列傳,成為傳誦千古的美談。

  如果當時相如和廉頗二人,都沒有那樣的高度和氣度,而所在意只是個人的得失和感覺,進而演出一些政治的肥皂劇,那麼趙國應該早就從歷史上消失了。所以說是相如的氣度,引發廉頗的高度,也不為過。

  齊國的孟嘗君,從秦國脫險,途經趙國,趙國的平原君以禮相待,但一些趙國的百姓只不過嘲笑他,不是偉岸的大丈夫,跟想像的不同,即招孟嘗君和隨從,砍殺了幾百人,並滅掉一個城池,所以有人形容某人的慷慨大方為「今之孟嘗」,我常頗不以為然,相較之下,藺相如的氣度和高度,絕對高於孟嘗君,藺相如雖然「完璧歸趙」,但代價卻是石城被秦攻占,並賠上二萬名的「無罪匹夫」性命,值嗎? (周 銘)

 
 
中華民國退休警察人員協會總會
社址:台北市天津街1號2樓  電話:02-2396-0930
All Rights Reserved.◎ Powered by V.O.P.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 1024X768 IE 5.5 以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