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看到網路報導,大陸某省一名八十多歲的劉姓老婦人,獨自含辛茹苦養育五個兒子,就連孩子們娶妻的費用,也是她四處張羅而來,原本可以安享天年,但兒子與媳婦卻吵著要分家,只好將房產悉數「分封完竣」,但卻遭怨厚此薄彼。
劉姥姥起初由五個兒子輪流照顧,老大和老三突然病逝,二名媳婦也不願繼續扶養,遂被趕出家門,絕望無依,難過之極,喝下農藥自盡,尚未斷氣,而兒媳們竟無一人將她送醫,反而冷眼目睹母親在痛苦身亡,有一媳婦還在咒罵:「都是妳個老不死的,活到現在還不走,把兒子的命都搶了。」獲悉之人紛紛痛罵她子媳的不孝。
李商隱說:「慈母方病重,欲將名醫投。」而這劉家兒子怎麼啦?
我又看到這則新聞:老家有哥哥、嫂嫂跟爸爸、媽媽同住,以前回去都還好,這幾年無意中聽到:「那麼常回來做什麼?是不是要回來分家產啊?」
久了,這媽媽也受到影響,還說:「妳不用太常回來,南北兩地奔波很辛苦,把自己照顧好就好了。」
後來我才知道,這樣的「事情」在台灣很普遍…那位媽媽是其中之一。這使我忽然憶起以前有一老前輩曾這樣說:「不見棺材不分家財」,那時覺得可怕,現在竟已「普遍」存在。
宋朝輿恭大和尚心念慈母說:「去年五月黃梅雨,曾典袈裟糴米歸。」出家人盤纏少,為了敬母,絲毫不考慮地把袈裟賣掉作為買米錢,就是奉獻一碗飯也心安。而當今的台灣,卻有子媳硬生生把媽媽趕出家門,輿恭大師聽了,只好嗚嗚低泣:「阿彌陀佛!」
此外又憶起一件事,有一老爺爺三代同堂,媳婦很孝順地和公婆住在一起。原因竟是爺爺每月固定給媳婦一大筆生活「津貼」,且規定三分之一要轉交給婆婆,而又不能說是「公公給」的錢,如有洩密就再也不給錢了。
還有,有一家人婆媳相處不佳,早就分家居住。媳婦很少回來看公婆,但男孫卻常常回去看祖父母,原因是每一進門,祖母必先送上1000 元「紅包」,這對小孩子很有「吸引力」,但孩子的父母知道嗎?
我們都是退休的人,但衣食住行沒有退休,要怎樣穩穩保住自己或兩佬的「日暮」生活,是急切而重要問題。
生活中的「住」,是本命所在,若連遮身都無處所,遠者則如八十多歲的劉姓婦人,悽慘往生,近者如「分家產」的無可奈何!再說,若自身「兩袖清風」,連給孫輩的紅包都湊不出,還有「溪頭臥剝蓮蓬」的閒情逸趣嗎?唐朝詩人杜荀鶴寫詩說:「自小刺頭深草里,而今漸覺出蓬蒿。時人不識凌雲木,直待凌雲始道高。」意思是說,小松樹埋藏在野草堆中,連動物連人類都不容易發現,但許久以後長得挺拔高大,變成穿雲大樹,不管年幼時不受注目,奮力成長後「始道高」。換句話來說,年輕時努力打拼賺錢,規律生活,有了像「穿雲巨木」般的多多錢財,退休後的生活或者節制地照顧孩子,就能「鰥寡孤獨廢疾者」皆能有養,可以遠遠拋棄所謂自戕、被趕出家門、依附兒女過三餐的悲苦晚年。(老 虎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