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驕」與「吝」

 
 


  孔子曾經說過這麼一段話: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驕且吝,其餘不足觀也已。

  意思是說:即使是有像周公那樣的才能、技藝,但如果既「驕」又「吝」,那麼他的才藝也就沒有什麼價值了。孔子說這段話,正是勉勵弟子們不要以自己的才能、技藝自滿,而應該學習周公無私無我、不驕不吝的德行涵養。

  司馬遷在《史記》中介紹周公的一生行誼,曾經說:當周武王生病時,周公向上天祈禱,願意代替武王一死,並說自己「巧能、多才、多藝」,足以侍奉上天。武王死後,周公更一心輔佐成王;成王生病了,周公也像神祇祈禱,引咎自責,並弭平了管叔、蔡叔等人的反叛。但是懷疑周公將對成王不利的流言卻始終不斷。周公攝政七年後,恭敬的把政權交還給成王;於是一切流言也就不攻自破了。

 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「放言」詩就曾感慨的說:周公恐懼流言日,王莽謙恭未篡時;向使當時身便死,一生真偽誰復知。而周公在決定要代理政務時,讓兒子伯禽到曲阜封地去,並告誡兒子說:我是文王之子、武王之弟、成王之叔父,我於天下亦不賤矣。然我一沐三握髮,一飯三吐哺,起以待士,猶恐失天下之賢人。子之魯,慎無以國驕人。

  以周公顯赫的地位,卻是如此謙遜,不僅自己身體力行,而且用以教導兒子。他的涵養情操,自然成為後世的典範,連一代梟雄曹操都要高唱:「周公吐哺,天下歸心」呢!

  「驕」是自傲自滿,「吝」是氣量狹小。「吝」是驕的本根,「驕」是吝的枝葉。所以「吝」的人必「驕」,世間沒有驕而不吝或吝而不驕的人。當年王安石得到宋神宗的信任倚重,得以放手推動改革,欲求經濟復甦,解決財政困境。他變法圖強的抱負,結果卻是失敗了!敗的原因當然不只一端,而他的「驕」和「吝」確實是根源。

  王安石一開始被重用,就有「下視廟堂如無人」的傲慢言行,他公然怒斥反對新法的大臣們說:「公輩坐不讀書耳!」宋神宗曾經問過王安石的好友曾鞏:「安石是怎麼樣的人?」曾鞏回答說:「安石文學行義,不減揚雄;惟吝,故不及。」神宗不以為然的說:「安石輕富貴,非吝也。」

  曾鞏則解釋說:「安石勇於有為,吝於改過。」「勇於有為」是積極奮發的精神,值得肯定,但若「吝於改過」,則必浮誇自滿、剛愎自用,不願接受規勸,只想聽阿諛奉承的話。所以王安石明知呂惠卿是個「小人」,卻還是一路栽培提拔他,最後終遭呂惠卿反眼相噬,落井下石,後悔已是不及了!

  孔子的話,值得所有自以為得意的人思而再思!(黃啟方)

 
 
中華民國退休警察人員協會總會
社址:台北市天津街1號2樓  電話:02-2396-0930
All Rights Reserved.◎ Powered by V.O.P.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 1024X768 IE 5.5 以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