警聲社陳社長刊於警聲之一篇文章中曾言道:「如果對人性有瞭解,那對人性之冷漠無情不會感到意外。」此言乃道出人性之惡,但「人之初,性本善。」此惡,如何而來?荀子主張人性本惡,其所以轉為善良是後天學得禮義之故。
人性的善與惡如何而來,我以自己親身見到、聽到及經歷到之事來回應之。
其一:政壇上常見兩類人,一類能言善道,口才鋒利,得到權勢則以權勢大搞特搞,這種人謂之政客。另一類是心存仁義、公益而為人民著想,可謂之政治家;兩類人一善一惡,何以致之?
其二:社會上有一個以收房租而富有的包租公,月入豐厚,但他家親骨肉至親的家境不好,生活艱困,不幸家裡的冰箱壞了,想向富豪親人說說,送一個電冰箱。卻遭到拒絕,真如俗話說的:「人是親戚,錢是生命。」富豪何以如此冷漠無情?
其三:古時候有一個富翁在其臨終時說:「兒啊!棺材很貴,我死後以草蓆捆包埋葬了就可以。」此人如此的吝嗇,會有何善心善事?
其四:有一個富有的醫生,對陷入困境的親戚這樣說:「這些錢先拿去應急,有困難隨時來找我。」施比受有福,這是有福之富人。
其五:台灣早期的電影院,入場有一陋規:「小孩子的身高在門邊規定的刻度以下,不必買票。」有個小孩愛看日本之武士、遊俠的電影,但沒錢買票,便在戲院門口央求成人帶入場,剛開始都行。有一次有一個帶小孩的老先生因此而與守門員有爭執,老先生說:「這小孩不是我的兒孫,電影院可以帶一個小孩入場,並沒規定是不是自己家人?」守門員只好通融了。這老先生與守門員的「仁心」,從何而來?
其六:有一個全身黑髒、四肢健全的年輕乞丐在車站行乞,逢人即乞求要一百元買東西吃。大多數旅客都拒伸援手。忽然一個旅客說:「這年輕人雖非身體殘障,相信他有難言苦處。」便送了他一百元。這位好意的客人,心中的善念如何而來?
史記有一言:「君子富,好行其德;小人富,以適其力。」說明了君子與小人的境界有所不同,而「行其德」總會獲得讚揚。雖說荀子主張為善是因後天習得的禮義,但善與惡的分辨,需要依靠家庭教育、高等教育的培訓嗎?
(林介山/竹市退休警官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