向敵人取經

 
 

  公元七五六年,二月十五日,唐朝河東(山西太原市)節度使(戰區司令)李光弼率軍抵達常山郡(河北正定縣),攻擊安祿山軍後方,生擒安祿山任命的常山郡長安思義。李光弼對安思義說:「你知不知道犯了死罪?」安思義不說話。李光弼說:「你在軍中很久,依你的觀察,我現在這支軍隊能不能抵擋得住史思明(從小與安祿山結拜的東胡人,東胡人即是五胡亂華時的羯人,史思明原名史思干,以勇敢好鬥聞名鄉里,唐帝李隆基曾跟他談過話,十分喜歡,命他改名史思明,一如安祿山)?你如果是我,你怎麼辦?你的計謀如果有可取之處,我就不殺你。」安思義說:「你從一千華里外翻山越嶺而來,人困馬乏,突然面對強敵,恐怕抵擋不住,最好全軍進城,緊急加強防禦工事,必須有必勝把握,才可以出兵應戰。蠻族軍沒有攻城重武器,一旦不能取勝,軍心就會沮喪,到那時你才可以反擊。史思明的前鋒明天早上一定會到,大軍就緊跟在後頭,不可不小心謹慎。」李光弼十分高興,解開安思義身上捆綁,遂全軍進城。

  天還沒亮,燕軍先鋒已抵達,史思明隨後也到,共有騎兵二萬餘人,直接衝到城下。李光弼步兵無法出城,遂命神射軍一千人採取點射戰術,一箭連一箭射擊,燕軍無法抵擋,撤退佈陣。李光弼軍五千人出城隔滹沱河(流經常山郡南,滹音乎)遙遙對陣。一位村民報告李光弼說:「燕軍五千人正從饒陽郡趕來,日夜行軍一百七十華里,已經抵達逢壁(河北?城市北,?音稿),可能在那裏稍作休息。」李光弼立派步騎兵各二千人,不帶軍旗戰鼓,沿著滹沱河秘密前進,抵達逢壁,燕軍正在吃飯,李光弼軍發動突擊,把燕軍殺個淨光,一人不留。史思明得到報告,頓時失去勇氣,退回九門(?城市西北)。

  ※李光弼是營州柳城的契丹人(今遼寧朝陽人),係將門之子,其父李楷洛四十六年前擔任作戰官,曾被膽小窩囊的唐遠征軍統帥孫佺出賣給敵人。安史之亂,唐朝能起死回生,主要靠李光弼、郭子儀、僕固懷恩等人扭轉戰局,而扭轉戰局的第一仗就是此仗,這場戰役雖然很小,卻牽動史思明一連串潰敗,成為大唐中興反敗為勝的關鍵點。如果李光弼沒有問安思義意見,則敉亂之戰可能還有得打,勝負難料,歷史可能重寫,畢竟安祿山的大燕才剛建立二個月,燕軍軍鋒正銳,氣勢正盛。

  兵法有云:「知彼知己,百戰不殆;不知彼而知己,一勝一負;不知彼不知己,每戰必殆。」正是李光弼知己知彼戰勝敵人的最佳註解。綜觀時局,政黨彼此的競爭何嘗不是另種形式戰爭?劣勢中的政黨,不能老是一路挨打,當思勝利良策才是。這場李光弼向敵人取經的戰役非常經典,當可啟迪省思。
(耿繼文)

 
 
中華民國退休警察人員協會總會
社址:台北市天津街1號2樓  電話:02-2396-0930
All Rights Reserved.◎ Powered by V.O.P.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 1024X768 IE 5.5 以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