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鄉每逢農曆五月初五日,都忙著過端午節,家家戶戶包粽子,表達慶賀。
如今身在台灣,有包粽子、龍舟競賽、將菖蒲、艾草、帶葉榕枝以紅線〈或布巾〉扎緊,掛在門口,可以防蟲驅邪,保護家庭平安,有福氣。
端午節吃粽子,有很好的寓意,就簡易文字學來說,粽,同「中」字,而「中子」,即指「一矢中的」──謂夫妻一索得男〈貴子〉,讀書時則能「高中」之意。
菖蒲,是天中五瑞之首,象徵可以卻除不祥的亂劍,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能感「百陰之氣」,葉片呈劍型,有避邪用意,所以方士們稱它為「水劍」,後來的風俗則引伸為「蒲劍」。
艾草,是治病中藥草,也代表招百福,插在門口,可使福份盈門。
划龍舟在今天已成為鍛鍊體力及團隊精神的運動,也成了社會調劑身心的有趣活動。其實,划龍舟有三項傳說:
在江划舟,是古老一種祭水神的儀式,古人對於防水技術與基能都在摸索,無法確知下雨全部雨量及時間長短,以便消災祈福。之後,便附會於鄉民撐船尋找屈原的身軀及送粽子給屈原的習俗。
其次,來自東漢孝女曹娥投江救父的故事。原在《曹娥誄辭》有記載,之後《後漢書•列女傳•曹娥》則記說:東漢時,浙江上虞縣舜江邊上住著一位美麗的孝女曹娥,在她十四歲時一場五月祭祀儀式上,其父跌進舜江,曹娥找了十七天,沒找到。而在五月五日端午節時跳入舜江。三天後婦女屍體被發現。
東晉昇平二年(三五八年),王羲之來到曹娥廟,寫了曹娥碑內容,文字由新安吳茂先鐫刻﹒就是現在珍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的《曹娥誄辭》。
還有一件趣事,據《世說新語》記載:曹操和楊修某日路過曹娥碑,看到碑的背面題有「黃絹幼婦,外孫齏臼」八個字。曹操說:「你別說,讓我想一想。」二人走了三十里路程後,曹操說:「我懂了,你先說。」
楊修說:「黃絹,色絲也,於字為『絕』,幼婦,少女也,於字為『妙』,外孫,女子也,於字為『好』,齏臼,受辛也,於字為『辭』。」曹操感嘆地說:「我與你才華相差三十里地之遠。」
在臺灣,也有一件趣事。宜蘭縣二龍村的龍舟比賽,是因為來自相傳有兩百年歷史故事,而且只有兩隊--上二龍村的淇武蘭和下二龍村的洲仔尾,他們各自擁有一條都繪有太極圖案的龍舟,只是淇武蘭以綠色為底,洲仔尾卻以紅色為底。兩村居民都是選手,反覆在二龍溪比賽達數十次;最後以勝的次數多的隊伍為贏。
為什麼端午節有禁忌?據《禮記》記載,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。《呂氏春秋》中《仲夏記》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、齋戒。《夏小正》中記:「此日蓄藥,以蠲除毒氣。」《大戴禮》中記,「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」以浴驅邪為重;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。
《史記.孟嘗君列傳》記說,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。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,認為「五月子者,長於戶齊,將不利其父母。」《風俗通》佚文:「俗說五月五日生子,男害父,女害母」。《論衡》的作者王充也記述:「諱舉正月、五月子;以正月、五月子殺父與母,不得舉也。」
在民間風俗中,「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」。門上插艾草和菖蒲,製成人形或虎形,稱為艾人、艾虎,佩戴身上用來以驅瘴、化煞。
關於端午節的俗語,古時很多,現在的台灣呢,已不管啥是《曹娥誄辭》……了,還是以門口紮三寶、吃粽子、划龍舟為「絕趣」了。(李文明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