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家人與土地公關係甚為密切,就像長輩(伯公)一樣。昔日,客家先民來屏東平原從事農作開墾,遇到天災、疫疾,就將信仰寄託在管轄這一方的「土地公」上,祈求「伯公神」護持賜福,保境安民。
據說客家先民來台拓荒,最初設置土地公先立石(圓石)為社,依《公羊傳注》曰:「社者,土地之主也。」嗣後,設石埤十化胎後有社樹。「前敞後實維護環抱」,後來,立小祠再來蓋神壇、土地公廟。
伯公依掌管職能可分為開基伯公與專職兩類,客家莊開墾,依慣例會先有開基(莊)伯公(非全然),再來設莊頭、莊尾伯公及東、西、南、北方位即莊界型伯公,就如閩南村設五營將軍為第一型。
第二,交通要道型,常見於橋樑邊設置,以保行旅平安。
第三型農事水源型:許多客家莊皆以農作為業,為維繫重要水源,遂在埤圳旁安置伯公,且面對著河流的方向,另具把水尾,不使財富外流之意。
第四型︱風水地理:村民對攸關村庄安寧卻無法實質有效掌控的畏懼心理,反映在伯公的建置上。
在客家莊設置水旁的敬聖(字)亭,除了鎮煞辟邪外,還有「興文風、出人才」的功能呢!在竹田鄉二崙村就被東港溪的支流龍頸溪,環繞了半圈,這一個村的伯公廟竟有十八個之多!
土地公的拜祀有春祈與秋報,顯示有祈有還的理念。春祈在元宵節或土地公生日舉行,秋報在農曆八或九月舉行。閩客對於土地公信仰的集體精神意識皆相同,只是拜祀的組織、活動的儀式、內容不相同,如客家拜祀有結合慶賀新丁、新老壽食福、渡孤(普渡)等特色。甚至,像佳冬鄉六根庄還保留自光緒年間至今之募款建置福廠(木構什)拜伯公的特殊儀式。
雖然,伯公拜祀典禮因時代的變遷,其儀式的過程、時間、供品等方面會調整改變,但是傳達虔誠祝禱、祈使伯公護持賜福、保境安民之精神意識,則是亙久不變的。(曾翊展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