皇帝由來,為何興築長城?
公元前二二一年,秦王嬴政最後消滅齊國〈韓國最先滅亡,接著是魏、楚、燕、趙、齊;韓稱王立國一○四年,魏一四五年,楚五一九年,燕一一一年,趙一○五年,齊一三九年〉,統一中國,嬴政得意洋洋,自認品德超過三皇〈天皇、地皇、人皇〉,功勳超過五帝〈黃帝姬軒轅、帝顓頊、帝嚳、帝堯、帝舜,顓頊音專序,嚳音庫〉,於是不再稱國王,而將皇、帝合一,改稱皇帝,史稱秦始皇。自此之後「皇帝」成為固定名詞,統治者連續使用至清朝。嬴政統一中國後,仍採嚴厲手段,重要事項有:
一、廢除封建,全國設三十六個郡。
二、大量修築高速大道,從咸陽到各郡,控制全國。
三、車同軌,書同文,統一度量衡。〈此點影響深遠,尤其書同文,使各地在語言不通的情形下,仍可見字溝通。〉
四、修築長城,順應地形險要,建立營壘,從臨洮〈甘肅岷縣〉直到遼東〈遼陽〉。
五、組遠征兵團,進攻南越,設置貴林郡、南海郡、象郡。
六、焚燬非秦政府官方記載史書〈醫藥、卜卦、種樹除外〉。
七、坑殺對嬴政批判的知識份子四百六十餘人。
八、徵調宮刑、徒刑囚犯七十餘萬人,投入阿房宮、驪山嬴政陵墓。
九、關中〈陝西中部〉興建行宮三百座,關外〈函谷關以東〉興建行宮四百餘座。
※問為何興築長城?答案幾乎一樣,是為了防止北方匈奴人入侵,因為我們從小到大,老師們都這樣告訴。至於何時開始興築長城?史書上沒有記載,致無法可考,但可確信不是由秦始皇開始。因秦始皇只不過把燕國、趙國及自己秦國的長城大規模的連接起來。我曾在絲路歷史之旅時,沿途見到非常壯觀的長串古長城聳立在荒原上,在車上同團有人說:「建了長城,人還是可以用繩攀爬而過,蓋長城沒甚麼用!」言下之意,古人何苦勞師動眾、大費周章。正好我對歷史有興趣,遂把興築長城的真正原因提出心得說:「古代中國人的禍患,主要來自北方的匈奴、鮮卑、突厥、柔然、回紇、契丹、女真、蒙古等遊牧民族〈到明朝時,還繼續修築長城〉,對戰的結果,敗多勝少,敗到公主要送給匈奴王單于為妻,會敗原因在馬。有馬,來無影去無蹤,機動性高,戰鬥力強;如果不騎馬,威力頓減,就算人翻長城過來,騎兵就變成步兵,威脅有限,因此,長城的主要作用在防馬,不在防人。人過長城容易,神經質的馬就很困難。古代先人興建長城的智慧,絕對不是現代老師們說的那樣,是嗎?」(耿繼文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