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破傳統
公元前三六一年,秦國國君嬴渠梁公布招賢令:「秦國公開徵聘賢才,無論是本國人民或外國賓客,只要有謀略可以使秦國強大,我願任命他當高官,分封采邑。」在魏國宰相府擔任職員的魏國貴族公孫鞅聽到消息,西行投奔。
公元前三五九年,公孫鞅獲得秦國國君嬴渠梁的絕對信任,準備大刀闊斧變法革新,立即受到既得利益的貴族們反對。公孫鞅對嬴渠梁說:「就普通人而言,面對一項重要突破,他開始時不可能熱心投入,可是等到豐富的成果呈現出來,他一定歡天喜地。真正建立不世功業的人,也絕不去徵求每一個人的意見。所以,只要可以使國家獲益,不一定要遵守傳統。」老臣甘龍表示反對說:「遵循傳統的風俗習慣、法令規章,處理國事,官員可以勝任愉快,人民也不致騷動。」公孫鞅說:「普通人習慣於他們所習慣的生活方式,而專家學者們的見解,又往往侷限於他自己專業的那個狹小的知識領域。這兩種人,教他們遵照規定,處理刻板事務,是上等人選。但不能跟他們討論大計方針、政綱政策。智慧的人指出方向,平凡的人實踐執行。賢明的人變法改革,庸碌的人牢牢抱住現狀,死也不放。」嬴渠梁毅然說:「我聽你的。」
公孫鞅在嬴渠梁絕對信任下,大刀闊斧實施變法,先在首府櫟陽〈櫟音立〉南市豎立長木柱,公告如有人把它搬到北門,立刻給他一千貳百兩,取得人民相信不是玩假的。變法一年餘,民怨沸騰,太子嬴駟卻在此時觸犯新法,全國人民都摒聲靜息,看公孫鞅如何處理。公孫鞅態度堅決,說:「法令所以喪失尊嚴,主要是高層權勢人物破壞它。太子是王儲,也是國君的合法繼承人,不能使他接受刑罰,但那些有責任教導太子應當守法的人,必須承擔責任。」於是逮捕太子的師傅嬴虔〈國君嬴渠梁的哥哥〉割去鼻子〈劓刑,劓音益〉,又逮捕皇家教師公孫賈在臉上刺字〈黥刑,黥音晴〉,全國震懾,秦人立刻守法唯謹,沒人敢行險僥倖,十年之間秦國路上沒有小偷,山上沒有強盜,路上的遺失物沒人敢撿,人民勇於從軍作戰,不再自相私鬥,村落城鎮一派清平,秦國一躍而成為強國,二十一年後,嬴渠梁逝世,子嬴駟繼位,嬴虔等立刻報復,誣指公孫鞅陰謀叛變,公孫鞅被車裂─五馬分屍。
※秦國在嬴渠梁之前,不算強國,且倍受其他國家鄙夷,秦國的強大始於嬴渠梁用了公孫鞅以後,可見人才用對,影響深遠。公孫鞅說的專家學者,就是現今博士,但現今對某一項學問領域有深入研究的人稱為博士,似有不當。大學四年得學士合理,進一步研究學問,應稱進士而非碩士〈碩,字義是大〉,更深入研究專項學問,成為專家,則應稱專士才符合實際〈博字義是多跟廣〉。全球知名的鑑識權威李昌鈺博士曾說:「所謂博士,就是在有限的領域內,把簡單的事複雜化。」
博士具專才,在專業領域中是傑出者,離開專業領域,大部分的人依然亮眼出色,少部分的人卻不一定,不亮眼的原因有三:一是長時間的專門研究探討,無形中影響作風,易鑽牛角尖,少了社會化的圓潤及靈巧。二是自視甚高,聽不下他人意見。三是文人相輕,各自為政,博士在一起,沒有加分相乘效果。國內知名的兩位女財經博士,所提財經政策就不同調;某位得諾貝爾獎化學博士,倡議的教改,老師家長學生沒人滿意;他發起監督九二一震災捐款,成立基金會,大家相信他,捐款空前,結果沒有下文,可見博士非萬能丹。執政者之幕僚群,如果都是博士,未必相加相乘,應該由上中下三層人組成較佳。上層〈專業人士〉負責規劃,中層〈有口碑的行政人員〉負責可行性,下層〈基層意見領袖〉提感受度,都無問題〈形同背書〉,自是好策劃;如中下層有不同意見,上層再作修正,相信這幕僚群一定出色。
易混淆的國號
公元九二三年四月廿五日,晉王李存勗在魏州〈河北大名縣〉登上高台,祭祀禱告上天,正式稱帝,把使用多年的國號晉改為唐,大赦,改年號,史稱後唐,以別於唐、南唐。
李存勗稱帝前的國號是晉,因他們的根據地在太原、大同,是戰國時的晉國所在,故名之。稱帝時,因渠李姓係唐帝所賜〈李克用、李存勗父子為沙陀人,本姓朱邪〉,自認與唐密切,遂把國號改為唐〈史稱後唐〉,此時候唐跟後梁併存,互拼霸主,後唐李存勗把後梁滅亡,十三年後,後唐將領石敬瑭窩裏反,聯手契丹人把後唐滅亡,另成立後晉國。此段歷史若不詳加了解,順序上很容易把李存勗的晉國與石敬瑭的後晉國混淆。(耿繼文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