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丟了一只皮夾,現金和證件都不見了。報了案,請人幫忙,許久都沒有下文;自己疏忽,只有認了。後來想到西漢《說苑》記載楚人遺失弓箭的故事,也就釋然許多。
楚共王出去打獵,不慎遺失弓箭,下屬請命要去尋找,共王就說:「楚國人遺失的弓,可能會讓楚國人撿到,又何必去找呢?」孔子聽了評論:「楚共王的胸襟,畢竟不夠大,他只須說:『有人遺失了弓,總有人會撿到』就夠了,不必冠上那個楚字」。孔子的胸襟非常人所及,可算是大公之道。
有趣的是,《呂氏春秋》也有類似的故事,而意境更高。楚人說:「楚人遺之,楚人得之。」不必計較,不會難過,有小公之道。孔子說:「人遺之,人得之。」老子則說:「遺之,得之。」老子認為,萬物取於自然,歸於自然,是最自然不過的,因此氣象最高,為至公之道。
我們常汲汲營營追求名利,至死方休。又常因小事患得患失,如遺失物了去責人或自責不已;朋友離去而惡言相向,都不是理智的行為。
《後漢書》記載劉寬有次乘牛車外出,遇見有人遺失了牛,失主認為劉寬的牛是他的牛,劉寬二話不說,默默下車,徒步回家。經過片刻,失主找到了自己的牛,親自去謝罪說:「我很慚愧,愧對長者,願意接受任何處罰。」劉寬和顏悅色地說:「世間類似的事物太多,認錯了很尋常,幸好有勞你送回來,這有什麼好謝罪的呢?」鄉里都稱讚他這種不與人計較的雅量。
漢桓帝時,徵召劉寬為尚書令,又升為南陽太守。劉寬處處為人設想,屬下犯了過錯,都只以薄鞭輕罰,以示恥辱而已。他推行政事有功,都將功勞讓給屬下;見了父老,皆慰問鄉里農事;對於少年,也一再勉勵他們善事兄長,百姓民風漸漸受到劉寬的感染。劉寬性情溫良,從未發過脾氣,即使在急迫匆忙時,也未曾見他有疾言厲色。有一次正當劉寬要赴朝會,衣冠裝束整齊時,夫人命侍婢奉肉羹進入,故意翻倒沾污了劉寬的朝服,劉寬神色不變,反而慰問侍婢說:「肉羹是否燙傷了妳的手?」他真是一位寬厚長者。
撿到遺失物品,送交警方,是美德。找不到失物,想想楚國人遺失弓的故事,也學習劉寬的大度,相信一切煩惱都會放下來了。(陳李葉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