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門水庫闢建,正是政府來台不久,警察隊十之八九都是軍人轉警,據說當時領的「美援」薪水,且有平房宿舍可住,甚是舒適。其中有四位少將,餘者上尉以上至上校者比比皆是。圖書館不大,但收集石門水庫職員寄存的古書甚多,我跟管理員私交甚篤,可以隨時出入,不必登記即可搬書至宿舍,應該是五十多年來雜書讀最多的時間。感謝有這一段無所事事(不怕水庫被人搬走),盡自躲在舊書堆裡頭。
我們讀史知道李鴻章跟俞樾,都曾是曾國藩的老部下,後來李鴻章的官還高過曾國藩。曾國藩對這二人有很精闢的評語:李少荃拼命做官,俞蔭甫拼命著書。
我們分析清史知道,拼命做官者,一定會精於計較,保存實力,對外國妥協避戰,對內上欺下壓,旨在做官,而不在救國,所以才有滿清的喪權辱國。拼命著書者,當然處處表現出學問,旨在印多少本書,當然就常會淡而無味。我們在俞樾的「湖樓筆談」、「讀書餘錄」中會有這種見解。
我讀過許多退警人的「回憶錄」,都是胸中有事,意中有情,直抒其情其事,很是可圈可點。很可惜一萬八千位退警人,我只讀過三十七本,很期待退警人寫出自己能有一千本以上以補正史的不足。
我以為回憶錄不一定要多。要知道「論語」只有一萬一千七百零五字,「道德經」只有五千字,「孟子」一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,「尚書」兩萬五千七百字,「易經」二萬四千一百零七字,「詩經」最多,也只有三萬九千二百三十四字。所以我們很想期望做官意不可在官,著作意不在文,才有可讀性。您以為然否?
〈一飛〉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