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失有心,人之常情,聖賢之流恐亦難免。見諸追求權勢地位及名譽財富的人,在達成了心願之後,往往伴隨而來反應,是一種擔心失去的恐懼。
在現實社會中,吾人常見昨天尚居廟堂之上,隔日就成了階下之囚;昨天還有富可敵國的財富,有朝一日卻反而造成後代在爭奪家產。由是觀之,世間的「得」與「失」,是沒有絕對的,俗話說:「得失本無常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
歷史上有一個關於「得」與「失」的故事,出自《淮南子.人間訓》──「近塞上之人,有善術者,馬無故亡而入胡,人皆弔之。其父曰:「此何遽不為福乎?」居數月,其馬將胡駿馬而歸,人皆賀之。其父曰:「此何遽不能為禍乎?」家富良馬,其子好騎,墮而折其髀,人皆弔之。其父曰:「此何遽不為福乎?」居一年,胡人大入塞,丁壯者引弦而戰,近塞之人,死者十九。此獨以跛之故,父子相保。」
這也就是大家熟知的「塞翁失馬」,當然,得失也有輕重之分,有人得到的多,失去的少;有人失去的多,得到的少,因此,對得失的評估,不能存有質量的偏見,以免有違天命和因果循環的定律。
在明乎得失之機後,就要知「得」為禍之隱,「失」為福之始;得之勿喜,失之物怨。能在心中常存善念慈悲,放下一切,則何患得失!
(焦先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