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指的胃與現代醫學所指的胃基本一致,而中醫所指的脾,實際上有司消化、調節體液和管理血行的作用;脾、胃分工合作,共同完成消化吸收、輸送營養物質的任務。
胃和其它內臟器官都由自律神經管控,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,兩者互相制衡與維持平衡,一旦失去平衡,副交感神經佔優勢致胃腸道功能紊亂,那就導致如平滑肌痙攣、胃酸分泌增加、胃排空時間延長等等,脾、胃功能失調,血液生化受阻,消化功能低下,進而影響身體營養的補充,就會降低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。所以調理脾胃,實為治本之法。
痛在上腹,多為脾、胃病証:如食後胃脘痛減輕,腸鳴,腹脹,腹泄均為脾、胃虛弱。指壓足三里、脾俞、胃俞、關元穴,就可以健脾和胃,扶陽袪寒,增加人體免疫力。胃痛、腹脹、嘔吐、左腹痛時,先指壓中脘,右腹痛時先指壓氣海(有時僅刺一穴即可止痛),然後指壓或艾條灸臍中四邊穴,適應各種腹痛,食後疼痛加重、滿悶、脹痛,多為氣滯,其痛可四處走竄,指壓氣海、三陰交穴。口酸內有宿食、消化不良,指壓中脘、陰陵泉穴,既可抑制胃酸過多,又可止痛。急性胃痛指壓裏內庭穴三至五分鐘後,疼痛逐漸消失。指壓和灸療根據自己的病情,既可單獨指壓或灸療,又可聯合應用。
胃脘痛常是由胃的不同疾病引起的上腹部疼痛,但其它疾病也可引起,如胰腺炎、膽道系疾病,早期闌尾炎、心肺疾患等。因此必須由醫師鑒別診斷後方可運用指壓或灸療。
指壓:選好穴位,以大拇指在穴位部,用力按壓二十至三十次,腹痛、腹脹會慢慢消失。
艾灸:把艾條點燃後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艾條(像用手握筆姿式)將艾條靠近穴位,每穴熏三至五分鐘即可。腹脹、腹痛會慢慢消失。(王鳳英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