連日氣溫高,實在走不出去,所以想退休真好,如果工作中,再燠熱也得出勤,可以睡到自然醒,還有什麼不好?翻開「明史筆記」,知道東晉貴族常有互約至長江岸邊宴飲風氣,某次周顗嘆說:「風景不殊,舉目有江河之異!」他的意思是大自然景色沒有變,但是我們這些遊人卻已從黃河邊搬到長江上去了。經這一提醒,大家都傷感起來。「世說新語」已將「江河」改為「山河」,假如是「不動筆墨不動書」倒無所謂,查起書來卻有河山變異,卻仍醉生忘死。
記得我在「八十八封信」裡曾提及清朝有毛奇齡的讀書人,名氣很大但卻並不講理,毛對東坡先生一直存有成見,指蘇軾的名詩:「竹外桃花三兩枝,春江水暖鴨先知」,對人詢及一直指蘇詩有瑕疵:「鵝也知道,為什麼蘇東坡只說鴨知道」?讀書是要「疑」?但是這種疑豈不是「抬摃」!正如白居易的「長恨歌」!「七月七日長生殿,夜半無人私語時;在天願作比翼鳥,在地願為連理枝。」有人指既是夜半無人,只有唐明皇和楊貴妃二人私語,白居易那個時候不知人在何方?怎麼會知道唐玄宗的悄悄話?如果追究下去,那「長恨歌」的美豈不破壞無遺?
尚書指出周武王伐商時,商紂的部隊離心離德,「牧野之戰」時商的部隊掉頭攻打自己人,於是「血流漂杵」,意思是血流成河,地上的盾牌都漂了起來。其實當時周武王的軍隊只有革車三百乘,虎賁三千,按照我們今日的思維推斷,戰爭不會那麼慘烈。孟子倒是「疑古派」的高手,才有:「盡信書,則不如無書」之說!應「疑」可疑,不必疑的實在不必硬拗,您說對不對?
(重九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