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會寬容很不容易,人與人之間的交往,永遠離不開退讓和寬容。因為,人活在世上既不能離群索居,所以凡事都要能尊重別人,知所尊重,便是修養了自己的想法和舉止。
一個人的想法總會有盲點,也就是會有犯錯或考慮不周全之處。凡事後退一步,謙讓一點,多看人家的好處與長處,相信一定能找到他人的優點,就是所謂的「寬容別人就是善待自己」。
要時時、處處做到寬容,確屬不容易。但寬容也要有原則,如果寬容得沒了邊,就成了寬縱。所謂一個寬縱一堵牆,不是堵死了自己,就是困住了自己。反之,寬厚一寸,得理一尺,是畏盈居謙之道。是故以縱交者,縱傾則絕!
古訓中有「聖賢處事,惟寬惟厚」之說,這「寬容」之詞在古人看來,是多元化或尊重的適當表達,古時聖賢以之作為處事的分際或標準。
做人倘能凡事以寬容處之,的確可以活得輕鬆、快樂、超俗。俗話說:眼是一把尺,量人先量己;心是一杆秤,稱人先稱己。人生不過百年,心眼小,缺少了寬容,常會因為蠅頭小利或不經意的衝撞,而把一些小事情放在心上,久久不能釋懷,於己則鬱鬱寡歡,於友則反目成敵。智慧的眼,不必待到人已古稀之時才感悟人生,悔不當初。墨子說:「恕,明也。」有了這恕道的功夫,就會有明理之認識。所以明理而持恕不是憑空而起的;常從恕字上著眼,人也就會無所不能容了。
寬容並不代表懦弱,運用寬容的同時,要辨得清真與假、善與惡;如果對壞人、壞事用了寬容,那便不明理,也就容易姑息養奸。對自己過於寬容那就成了縱容。所以,建立在明理上的寬容,是不會毫無原則的,也不致有任何不可補救的後遺症。
做人若真的學會了寬容待人,微笑便會時常掛在臉上,快樂、溫馨隨之而至,人生路上更會少了荊棘,多了絢麗。朱熹說:「推己及物為恕。」將恕道推及於萬物,就已學會了寬容。
〈于愷駿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