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生窮困的杜甫
 
 


  「國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!感時花濺淚,恨別鳥驚心,烽火連三月,家書抵萬金,白頭搔更短,渾欲不勝簪。」
  杜甫這首「春望」詩,是在西元七五七年(安祿山造反後的第二年)三月間,還留在淪陷了的京城裡所寫,詩中的「烽火連三月,家書抵萬金」句,為後世的遊子們經常引用。
  杜甫,字子美,出生於河南鞏縣,祖父杜審言也是名詩人,七歲學寫詩,有乃祖之風。生在大唐王朝國情急劇變化、最多事的時期,家境因之中落,生活貧苦。
 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,安祿山兵陷長安,玄宗奔蜀,太子在靈武即位,就是肅宗皇帝。杜甫時年四十四歲,往投效,途遇賊兵被俘回長安,又趁機逃出往謁肅宗,任職左拾遺。四十九歲離職,有詩云:「朝回日日典春衣,每日江頭盡醉歸,酒債尋常行處有,人生七十古來稀。」詩中表達的情緒相當灰暗消極,點出了他居官不得意,認為是「絆身」的「浮名」。
  離職後的杜甫往成都,投靠劍南節度使嚴武,在浣花溪畔蓋了一間茅屋,也就是他詩中描寫的「萬里橋西宅,百花潭此庄」,千餘年前詩人住過的草堂,因曾被嚴武推薦擔任過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,所以命名為「工部祠堂」,也就是現在一般人所稱的「杜甫草堂」,陳列著他所留下的一千四百多首詩,除了宋、元、明、清歷代精刻本外,更有英、法、德、韓、日文等版譯本一百二十多種。
  杜甫一直是窮困潦倒,晚年坎坷困頓,在湖北、湖南漂流,靠挖賣藥草為生,將他最大的嗜好酒也戒掉了,直到老死都過著貧窮的日子。


(李克昌)

 
  中華民國退休警察人員協會總會
社址:台北市天津街1號2樓  電話:02-2396-0930
All Rights Reserved.◎ Powered by V.O.P.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 1024X768 IE 5.5 以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