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翻看「警聲」合訂本,二九七期刊有「談生日話做壽」一文,提到吳稚暉曾說,他的身體是從閻王殿前所偷,所以不做壽〈免得提醒閻王「借期」將屆〉。小時候我也聽先父講過類似的故事:人的出生、壽病及吃、用多少等等,都是和閻王談好的,因此若和官位、良機失之交臂,不必怨嘆,以免招來「減壽」之殃。
台灣坊間流傳「位理學」和命理學,「位理學」認為人自呱呱墜地後,要經神─人─神的三個「格位」〈過程〉,再回到閻王殿報到;三個「格位」如下:
〈一〉從出生到十六歲,是「神格」階段。可以熱熱鬧鬧過生日,因為是「酬神」─謝謝神的庇佑,平安成長。在承平時期如此,其它時期要考慮。
〈二〉十七到六十歲,已由「神格」變為具有「人格」階段的人,可以依據在地習俗〈即當地人文〉過生日。譬如我的祖習「不作齊頭做出頭」,即做廿一、卅一…不作二十、三十…歲生日,做六十一是表示「腳踏」第二個甲子,還有兩萬多個日子等著您呢。有些地方「做三不做四」,即不做四十歲生日。
〈三〉六十一到八十歲,最好不做壽,避免「提醒」閻王或其機要秘書,而派出牛頭馬面將壽星的「魂魄」勾走,魂魄一失,健康即將有如江河日下。
〈四〉八十歲,又從人格回復為神格階段,可以大方過生日啦。「警聲」二九七期焦先民先生「我今年金婚嘍」一文,是他八五高齡、又是結婚五十周年的雙喜之年,大宴親朋,「好久不見的同事」都去賀壽了,多麼風光!若是我家祖習,這樣的大壽,第一個儀禮是祭天祭祖,意在感謝神的保佑。
我國「位理學」和命理學都主張,人的歲數不同其運勢也不同,做壽無非是希望壽星可以延年益壽,健康有保固,無病無災回到閻王殿。因此過生日也要因「格段」的不同而有所趨避,壽、運才能相得益彰。
(我在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