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童年時代就讀私塾,三字經、百家姓及四書,雖然背得滾瓜爛熟,但其內容意義,卻一知半解,迄今邁入耄耋之年,重讀四書之論語二十篇,對孔子學說另有心得,特述重點如后:
孔子學說核心是「仁」,他認為「仁」即是「愛」,也是仁民愛物。他的「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」,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的所謂「忠恕之道」,都是對「仁」的闡述。
為了實現「仁」的學說,他主張以「禮」為手段,在政治上,孔子主張德治和教化,反對苛政,他認為「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貧而患不安」。
孔子在學習上,非常勤奮。他「十有五而志於學」,對於有專長的人,都虛心求教,不恥下問,他說「三人行必有我師」,即使到了晚年,仍奮發忘食,樂而忘憂,不知老之將至。
他的學習經驗:學而時習之,溫故而新知,舉一反三,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孔子堅持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,主張「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」,他對犯錯後的態度是「過則勿憚改」,「知過能改,善莫大焉」。
孔子長期致力於教育事業,曾開私人講學之風,主張「有教無類」,使教育發展到民間,而以「誨人不倦」的精神教育學生,並根據學生秉賦「因材施教」。
孔學五千年以來,已深植人心,他的言行、學習精神均足供現代青年學子作為楷模。把握讀書時機,努力求知,發揚「守法守紀」的倫理道德,方能對家庭、學校、社會及國家盡到良民的責任,是則孔聖人地下有知,不亦悅乎。
〈于景濤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