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代芸芸詩人中,能寫口語化的白話詩的,當屬白居易,故後人稱他為白話詩人。
據說白居易每寫好一首詩,必先叫一老嫗聆解,如她懂得明白,便即錄下,否則便再更改,改到明白曉暢為止。因此他的詩容易被人傳誦,普受歡迎。
白居易生來聰慧,七個月時,便認識了「之」「無」兩字,百試不爽。五歲就學作詩,九歲就諳通作詩的聲律,十五六歲知有「進士」科考,便刻苦讀書,晝夜不息,以致口舌成瘡,手肘成胝。因為家貧,直到二十七歲才到京師應試,中了進士甲科。
他和弟弟行簡、從弟敏中都很友愛,閒居洛陽履道里時,作「醉吟先生傳」,以醉吟為樂,修香山寺,自號香山居士,和香山僧如滿相往來,就這樣過著他的暮年。
唐武宗會昌六年卒,享年七十五。宣宗曾以詩弔之:「綴玉聯珠六十年,誰教冥路作詩仙;浮雲不繫名居易,造化無為字樂天。童子解吟長恨曲,胡兒能唱琵琶篇。文章已滿行人耳,一度思卿一愴然。」
白話詩平易曉暢,故白居易在世時,作品即已享盛名,廣泛流傳於各地及各階層,是唐代詩人中作品在生前流傳最廣的一位。詩作流傳至韓、日等地,且早期的日本,《白氏文集》為日本文學漢化的最重要範本之一。
白居易提出「文章合為時而著,歌詩合為事而作」的主張。胡適於其《白話文學史》中這樣評述他:「可說是為人生而作文學!文學是救濟社會,改善人生的利器;最上要能『補察時政』,至少也須能『洩導人情』;凡不能這樣的,都『不過嘲諷雪,弄花草而已』。」
白居易的詩,俚語優美,通俗易懂,如《琵琶行》有「天涯淪落人」的創語,《不如來飲酒七首》中有「相爭兩蝸角,所得一牛毛」的形容,《對酒五首》中有「蝸牛角上爭何事,石火光中寄此身」的自勉,都生動感人,王荊公因此說:「天下好語被杜子美道盡,天下俚語又被白樂天道盡。」
洛陽市城南龍門東山琵琶峰上的白園〈白居易墓園〉,占地四十餘畝,依山傍水,秀色宜人,分為青谷、墓體、詩廊三區,係融和了詩人性格、唐代風采和自然體貌的原則而設計建造的。樂天堂內有白居易塑像,墓園內翠柏蔥鬱,奇花飄香,如今,已成為騷人賓客憑吊這一歷史首位白話詩人的文學勝場。
(周光漢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