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字上常見「迷糊」之詞,忽想「迷糊」是甚麼樣子?查遍各大小辭(字)典,多無記載。有一二小字典,簡略解釋︰「迷糊︰模糊不清。」商務印書館七十年出版的「國語辭典」解釋較具體,說︰「迷糊︰意識模糊不明。如︰他常搞不清方向,真迷糊。」又︰「迷迷糊糊︰模糊不明的樣子。如︰他上課常走錯教室,迷迷糊糊的。」據此,「迷糊」是搞不清方向,走錯路了。
去年聯合報高雄報導︰有六十二歲輕度失智的利姓婦人,單車騎上高速公路,高市警局雷霆中隊發現,趕緊攔下,她說︰「我迷路了。」她記得自己的身分證字號及住址。她早上晨運回家,走錯路,亂轉了七個小時,真迷糊。
「迷糊」是以文字表示意義,普遍流行,應有出處。語彙多來自古書。而在《易經》「復卦」中有「上六︰迷復」之復,與迷糊之糊,字音近同,使人覺得「迷糊」或是「迷復」之誤?
迷,《說文》謂︰惑也。《周易》王弼註︰「復者,反本之謂也。」又「是以迷求復,故曰『迷復』」。《來註易經圖解》︰「迷復者,迷其復而不知復也。」《韓非子•解老》也說︰「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謂迷,迷則不能至其所欲至矣。」由此可知,搞不清方向,走錯路是迷,在迷中不知道回家的路,是迷復。所以說「迷糊」是「迷復」之誤。
復卦︰「上六、迷復凶。」迷路流落在外,生活無著落,生命也有危險,所以「凶」。「吉凶者,言乎其得失也」,得失視情況而有差別,例如離家須帶門上鑰匙,偶而忘記,不復記起,回家進不了門,須花錢請人開鎖,小失而已。至於上錯教室,警覺回頭;單車騎上國道,幸遇警察,在復卦是「初九,不遠復。」不遠而復,陶淵明《歸去來辭》所謂「實迷其未遠。」堪稱準迷復。
是怎樣弄成「迷糊」的?《莊子•外物》這樣說︰「筌者所以在魚,得魚而忘筌︰言者所以在意。」只關心言語的意指,而淡漠不講究文字。信手塗鴉,大家跟人筆畫,「迷糊」就這樣若入言筌〈言詮〉。類似情形也普遍。卜問神明的「杯筊」,若擲出一個正面和一個反面,為少陰或少陽,民俗用少不用老,稱為「勝筊」,勝出之意,民間多呼為「聖筊」。再如「反復」與「反覆」、「滷肉飯」與「魯肉飯」,常混用,落入言筌。
(楊學伶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