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一生,前後住過兩個地方,都叫「文化路」。我進過軍校,上過警校,都是學未專精,稱不上「文化人」,因此雖兩度住「文化路」,總感有些扞格。
初次的鄰居,有長字輩的,有課員和經驗豐富的老警員,使我這個實習剛完而調來山地的新警員,自認是「化外之民」。
第二次文化路上的鄰居,有七、八位小學老師,他們好像築起了一道牆,別人總是進不去的。他們對警察老抱著敬而遠之的態度。
頭一次住的文化路,是警察宿舍,房屋是四樓公寓,我住在頂樓。那時年輕,體力好,上下樓不摸扶梯,全用跑步,頗覺愉快。接下幾年,扶著扶梯,快步上下,隨後得手腳併用,之後則慢步上下,到得三樓,要略停,如今是上不去了,誠為望樓梯興嘆啦!
咱們中國人,多重視私領域,例如,我住家公寓的公用樓梯,灰塵盈寸,沒人理,我用了半天時間才清乾淨。樓上的水塔及蓋子,已不知飛去何處?又如我住家廚房、鍋台邊的外牆,幾已全被油垢封蔽,內人只好自行刮擦沖水,卻沒想到要把刮下的油垢塊收集後送進垃圾車,沖入了下水管而塞住水道,又再請人通水管,約僅五分鐘「工程」,要價一千元大鈔,內人當然心裡不舒坦。而我在想,將來退休後,也去做通水管工作好了。
樓下的住戶,把房屋週圍的水溝填起「擴建」,以致化糞池污水無法自然排流,每年得抽糞水兩次,費用住戶均攤。因是小錢,他又是大課員,我們認了。後來知道了原因,二三樓的課員主管拒付,我也跟進。結果他也就不再向我討了。只是他退休後不到一年,夫妻相繼走了,留下的爛攤子,要後住者傷腦筋了。
第二次住的文化路一巷,是分割上好農田建造的。因對建屋外行,就把地基放在低於文化路近一公尺的低窪農地上。剛住不久,賽羅馬颱風來襲,一巷成了滯洪池,所幸那時家中沒有落地式電氣產品,損失不大。
從那不久,農地變成建地,建屋的人蜂擁而至,政府闢建了大排水溝,淹水情形獲得大大的改善。
現在的文化路一巷,老師們都搬走了,搬來的住家家人都早出晚歸,白天很靜,但這不到三百公尺的文化路上,就有三家神壇︱宮、寺,信徒川流不息,雖說是宗教自由,卻是文化路滋生的特殊文化呢。
(張璞琅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