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葛亮「出師表」結語言:「今當遠離,臨表涕泣,不知所云。」是以情感豐富的人多傷感,理智敏銳者易苦悶。傷感是出於情感得不到適當的紓發,苦悶則是理智不能安於現實一時內心的衝突。苦悶與傷感,本質不同,對於一個人的影響亦異。
「前不見古人,後不見來者。念天地之悠悠,獨愴然而淚下。」情緒是心理狀態的反映,子昂之悲,顯示了古代正直知識分子共通性的苦悶與沉思。心情愉悅,精神健旺;心情鬱悶,精神萎靡。前者是情感的紓展,後者是情感的凝滯。
人生不能脫離現實,情緒上的起伏常為外物所左右,愛惡欲雖發之於主觀,但須有相對的客體。愛之不能獲得,惡之未能卻除,欲之不得滿足,唯徒自引起情感上的惆悵,播下傷感的根苗。隨時光的荏苒,在心理上形成一個解不開的死結,心中蒙上一層陰影。最終,必使生活陷於無盡灰暗,情感變得極端脆弱。
生活的動向,賴生命力的衝動,內心的衝動與外在的環境不能適應,即有苦悶產生。傷感來自官能的直覺,苦悶也多出自理智的自囿。但對於一個人,往往一是頹廢的源泉,一是堅毅的助力。
讀杜甫「贈衛八處士」詩:「人生不相見,動如參與商。」「明日隔山岳,世事兩茫茫。」慨嘆人生飄忽坎坷,世事紛紜,其實古今皆然,是對理智的磨難,亦是對情感的鍛鍊。若禁不起磨難與鍛鍊者,心靈枯萎,浮沉人海,是人生最大苦痛。由此所產生的苦悶,如嘆息時光之倏忽,如苦悶有如被禁錮而不得自由。如沉默,是緊張的期待,如消沉,是受不住時間的煎熬,皆足鬆弛了衝勁。
「枯藤、老樹、昏鴉。……斷腸人在天涯。」這是馬致遠的傷感與苦悶,是精神自由向生理的控訴,其特效藥,惟有確保自己理智的清醒與安謐,始能走出迷思。
(江宗洋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