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讀史心得】楊堅老師與楊堅皇帝
 
 

 

  我於台灣省警察學校警員班第十期畢業,民國三十九年冬入學,台灣的冬天有些冷,但比較我故鄉山東,則又「暖和」了許多。

  記得那時的音樂教官是楊堅老師,教唱「光明在望」一歌,迄今業已七十四年,而歌詞歌曲仍然記憶猶新,特默寫此歌以舒舊懷。歌詞如下:

  光明在望我們的隊伍,堅強浩蕩,我們的伙伴,勇敢健壯,爬爬爬過千重山,翻翻翻過萬里浪,不怕風狂,不怕雨擋,要努力努力向前上,要努力努力奔前方,弟兄們挺起胸膛,奮勇前往,達到目的多榮光。

  那時候我年輕,也喜愛音樂,但對於楊堅老師卻很不熟稔,惟對「楊堅」皇帝則是我心中的鼎鼎大名,非常敬佩,就讓我說說佩服的底蘊吧。

  北周大成元年(五七九)二月,宇文闡接掌當了皇帝(即北周靜帝),年齡七歲,他改年號為大象,自稱為天元皇帝,並升任楊堅為大丞相,不久,又任命楊堅為總知中外兵馬事。楊堅因而集中軍政大權於一身,從此,開創了隋朝的天下。

  大定元年二月(五八一年),楊堅篡位稱帝,改國號為「大隋」。隋朝的諸多革新中以「修樂」最具特點;而樂,就是音樂。

  隋軍攻破南陳首都建康後,獲得了大量南陳的樂器和樂工,應當視作國寶看待,但楊堅是北方人,不太熟悉南方音樂,便命令南陳的樂工當庭演奏,不聽則已一聽楊堅大為讚嘆,於是命令調和五音作成五夏、二舞、登歌、房中等十四個樂調,以供作宴飲和祭祀之時演奏,自此,隋朝就有了雅樂一說。

  歷史記載,楊堅在年輕時就是音樂愛好者,他精通琵琶,也曾經譜曲《天高》和《地厚》樂曲,用來表達夫妻之間互相尊敬的情意,這是難得的好意。

  但楊堅性格陰晴變化無常,也或者是他對音樂的太過熟知與超前,常有己見。有一天他對百官沉沉地說:「此聲(指南方音樂)似啼,朕聞之甚不喜,故與公等一聽亡國之音,俱為永鑒焉。」百官豈敢作聲,只得靜待交辦後快快出廷去辦事。

  在當時,南方經過魏晉名士們對傳統儒學有過猛烈衝擊,亦即「天人感應」的音樂理論體系可說已「不復存在」,相對應的則是民間音樂與佛教音樂的融合,民歌已吸收並繼承了漢代以來的相和歌傳統,最終發展成「清商樂」而成為歷史經典。

  當時的佛教音樂,則是將印度的樂理與中原樂理予以綜合運用,新創音樂是介於胡、漢之間,按照《隋書•音樂》中的說法,這叫做「旋轉相交,盡皆和合」,這種新樂代表了本土與外來、俗樂與雅樂之間的相互融合與提高,算是音樂史上的別出心裁,也是楊堅計畫修樂,表達功高蓋世的音樂新頁,這也是我對楊堅表達敬佩的重要原因。

  五八一到現今的二○二四年,相隔了一千四百多年,真是巧絕難喻,我卻在警察學校的音樂課程中遇上了楊堅恩師,啟示我時時要勇敢健壯,不怕重山與惡浪,不怕風狂和豪雨,挺起胸膛向前向上衝鋒陷陣,終能達成人生的目標。

  我真是福報不淺,認識了同姓同名的「音樂家皇帝」和音樂家老師。(陳為鈞)

 
 
中華民國退休警察人員協會總會
社址:台北市天津街1號2樓  電話:02-2396-0930
All Rights Reserved.◎ Powered by V.O.P.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 1024X768 IE 5.5 以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