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(管謨業),出生地的山東高密縣,與筆者鄰縣,是個極為荒涼貧困的農村。上小學時正好遇上文化大革命,從小不安分的他,在學校裡跟人家造反,上牆爬屋破四舊,將屋上所謂封建雕刻四處拆光。文化大革命沒結束就輟學,當了放牛娃。
每當他放牧從學校門前經過,心中就充滿悲涼,體會到離開群體的痛苦。想到他在四年級時,寫了一篇關於五一勞動節學校開運動會的作文,被老師大為讚賞。後來寫了很多作文,都被老師在課堂上念,有一篇還被學校當「範文」,在他生產隊裡,有個被遣返回家勞改的「右派」,是個山東師範學院中文系的畢業生,當過中學老師。與他一起勞動,常灌輸他許多作家和寫小說的知識,幫他編織作家夢,說道:當了作家,也就不用放牛了……你看作家丁玲那些名作家,一天三頓都吃餃子呢!
對莫言來說,那一天三頓吃餃子,實在太誘人了。
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,大陸上物質生活極為貧困,有一年中秋節,莫言家難得包了一次餃子,每人只有一碗,正當中午吃餃子時,來了一個乞討老人,莫言端了半碗地瓜籤打發他,老乞憤憤地說:「我是一個老人,你們吃餃子,讓我吃地瓜籤,你們的心是怎麼長的?」
莫言氣極說:「我們一年也吃不了幾次餃子,一人一小碗,連半飽都沒吃上,給你地瓜籤不錯啦。」他媽媽訓斥了莫言一頓,便端起她那半碗餃子倒進老人碗裡。
當兵是莫言夢寐以求的,因為當兵可離開農村,在軍中表現好,可被推荐上大學,表現更好還可以當軍官,即便轉業也給安排工作。當兵幾年裡,他努力寫作,希望賺稿費買隻手錶,但稿子屢投屢退,有一次編者附了退稿信上說:刊物版面有限,像這樣大型話劇,最好寄出版社或劇院。他把信給指導員看後,拍著他的肩膀說:「行啊,小伙子,折騰得解放軍文藝社都不敢發表了。」不知是稱贊,還是諷刺。
後來,他考進了解放軍藝術學院,學習了兩年,正式走上專業創作之路。其中《紅高梁》曾被大導演張藝謀編成電影,《蛙》在去年獲得中國大陸第八屆「茅盾文學獎」。
原只想有頓餃子吃的莫言,終於揚名天下。
(于愷駿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