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過《黃帝內經素問》卷一「上古天真與四氣調神論」篇,略有感悟,願敘心得如下。
素問謂上古有「真人」之說,真人者,就是生來就懂得如何合乎天地陰陽自然的生活之道。接著而有至人、聖人及賢人,黃帝勉勵人要以這些人為標竿,全力修為,不可自棄,終能達到移精變氣章所說的「去故就新,乃得真人」的境界。
去故就新的基本功,建立在「四氣養神」論。古人認為,人體複雜的生命活動,均起源於內臟的功能,體內而言就是消化循環,體外而言就是視聽言行;消化循環健康健全,視聽言行必然合儀合度。所以人與自然(即生活環境)具有整體性、統一性及連屬性。要如何完成其間的相關性而達到養生(即消化循環與視聽言行的緊密與平衡),首先要自四氣下手。
四氣就是春夏秋冬之謂。四氣調攝密當,就能達到基礎的保健要求與功能,大要如下:
時屆春三月,春陽上升,發育萬物,養生因應則應夜臥早起,廣步於庭,緩行以使志生;逆此則傷於肝之運化。
至夏三月,陽氣浮長,萬物茂盛而華秀,應夜臥早起,不厭於日,使氣得泄,所愛在外;逆此則傷於心。
秋三月,萬物盛實而衡定,地氣以明,應早臥早起,與雞俱興,使志安寧;逆此則傷於肺。
冬三月,萬物閉藏而成冬伏,無擾乎陽,作息應早臥晚起,必待日光,去寒就溫,無泄皮膚;逆此則傷於腎。
四時陰陽,是萬物之根底,應順其時序而勿逆動,所以善於因應陰陽時序運化而養生的人,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。
以言消化循環之道,倘若以酒為漿,或醉以入房,則將生不到半百,或即宣告衰亡。所以必須做到:冬溫夏涼,不失四氣之和,以適身也。
以言視聽言行之正道修為,如車服威儀,應知足無求;八音五色,以悅視聽,以導心也。
總的來說,要臻於真人或至人,或聖人,或賢人等的不等境界之養生成就,有其共同必做的七個日課:
一、少言語以養元氣。
二、戒色欲以養精氣。
三、薄滋味以養血氣。
四、咽津液以養藏氣。
五、莫嗔怒以養肝氣。
六、淡飲食以養胃氣。
七、無思慮以養心氣。
(宋津源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