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進公園的百榕林,地上舖滿了大葉榕的枯黃落葉。我邊走邊踢,很覺無聊。突然,腦海裡浮起「撈柴」二字,不禁在心中吶喊:「奶奶!這邊好多柴,快來這裡撈!」
不知別的地方,有無「撈柴」這個名詞?據我的瞭解,它與抗日有關。當年抗日以救亡圖存,四川省農民父老們甘願提前繳十年田賦,於艱困生活中所創造出來的名堂。在台灣不曾聽說過這兩個字。聽過的是「撈魚仔」、「撈水流木」,近一二十年來又有「撈油水」出現。
撈柴,原來在四川沿長江兩岸的土地,都開發使用,那怕只是一兩坪地,人們絕不會令其閒置地生長樹木。住在這裡的人們,煮飯燒水沒有燃料,絕無可能去深山老林採樵,就全靠作物的乾枯莖稈,像高粱、玉米、蕎麥、芝麻和稻草等,全都是珍貴的燃料。其次就是祖宗廬墓週邊,或實在不能墾植的地方,才種些樹木,這些樹木的落葉或枝椏,更是珍貴的補助燃料,絕不會讓它流失腐爛。人們都盡力收集儲存備用。這收集的工作就叫「撈柴」。
抗日戰爭中後期,我的奶奶已六十多歲,不能做耕田種地的重活,就負起撈柴的任務。寒假時,我最喜歡同奶奶去撈柴。去的路上,我扛起柴耙,快樂得不得了。回程時,奶奶揹滿背兜的柴,看她佝僂的身子越彎曲了,先前的快樂,便一掃而空。
我們到了自己的樹林,專心撈柴,我就在附近別人的林子中亂竄,希望找松脂,拿些回家,點著火玩樂。我發現鄰人的地上有厚厚的一層落葉,我高聲的喊:「奶奶!這邊很多柴,快來撈!」奶奶總會說:「那是別人的柴,不要撈。」她喘口氣,堅決地說:「牢牢記著,別人的東西不能拿!」
這些話深深地映入我的腦海,自小我便不敢拿人家的東西。
之後求學、從軍、服公職,絕不拿別人的東西,餽贈也都婉拒。因此這一生,從未被檢調傳過,即連以往的違警罰法(治安維護法),也無違反紀錄。開車十餘年,騎車二十多年,從未違反交通規則,行政處分,也無記大過的事,這都是謹守奶奶所說「不可撈別人柴」的教訓的結果。
(張璞琅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