儒家大學之道,是在造就大人的教育方針,即天人合一的踐行;「在明明德」,首先要格物才能致知,格物就是窮究事物的原理。宇宙所有事物,都有是非、善惡、遠近、親疏之分,上下、大小、輕重、緩急之別,關係之間是相對的。所以儒家重視「本末」。
就「本」而言,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,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,故仁者以財發身,不以身發財。人是由有形有相有生有死的慾性,與無形無相無生無死的「本」合一而成的靈秀動物,故中庸云:「天命之謂性」。君子本性守性,故能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懼乎其所不聞,莫見乎隱,莫顯乎微。因此,儒家的天人合一主張,不偏於「仁性」本,亦不偏於「慾性」末,是無過與無不及恰到好處的中庸之道。
人類異於禽獸者,就是人類懂得「知」與「止」,知道生活的目的與生命的意義。止不是不進,而是擴大,即能人人為我,我為人人,大家互愛互敬互助互忍,感恩善解包容,孝悌忠信,依禮行義守廉知恥。
在親民:就是從事公僕的政務官、事務官、民意代表,都應意誠、心正、身修、家齊,而後才能兢兢業業,恪盡職責,促使國治。
儒家天人合一的人生哲學,是切合時空又是超越時空的人生指南,是以法制為基點的民主社會的目標。
(易玉麟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