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個驕傲的青年來到一座寺院,對住持說:「我一心想要修道,但卻找不到一個讓我滿意的師父。」
住持聽了,沒有正面開導,而要他畫一個茶杯和茶壺。年輕人眨眼工夫畫成,師父搖頭說:「位置不對,應該杯在上,壺在下。」
年輕人說:「哪有水往高處流的道理?」
師父說:「你既然懂得這個道理,就不能把自己的杯子放得太高。」
年輕人恍然大悟。
記得民國九十八年第二屆台灣金壺獎陶藝設計競賽展,在鶯歌隆重舉辦,其金杯是以「謙卑」為題,當時媒體說,壺與湖諧音,湖納百川,寓意量大。卑與杯諧音,數杯可分盛一壺之水,確有「不亢不卑(杯)」意味。那位住持師父,將壺與杯易位,情景立變,已非謙卑而成了驕狂。凡人一旦驕狂,言語就會傷害到別人,因此要保持平常心,才能利人利己。
(曾萬居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