蘇軾才情橫溢,在詩詞方面有很高成就。其詩題材之廣、氣象之雄、意境之新,在宋代詩壇上可謂首屈一指。詩篇中將他一生歷程、情感作了忠實的記錄,有多姿多彩的自我形象,有對民間疾苦的關懷,也有對國家命運的深深關切,可謂無事不入詩。
宋詩多議論,遭後人批判,但蘇軾的議論詩乃以形象闡發道理,絲毫不減詩的感染力,如著名的「題西林壁」。蘇軾又善於用典,用起典故信手拈來,自然貼切。蘇軾各體皆工,最擅長七言,如他的山水詩:「六月廿七日望湖樓醉書」二首:
黑雲翻墨未遮山,
白雨跳珠亂入船。
捲地風來忽吹散,
望湖樓下水如天。
其二
放生魚鱉逐人來,
無主荷花到處開。
水枕能令山俯仰,
風船解與月徘徊。
蘇軾之詩,大大開拓了詩的意境和表現手法,衝破了所謂傳統「詩莊詞媚」的界限,為宋詩打開了新局面。
他的創調,具有明確的針對性,當時柳永是傳統詩風最負盛名的代表,蘇軾作詩,正是有心以柳永作對壘而別開生面。他在「與鮮于子駿書」中表白:「近卻頗作詞,雖無柳七郎風味,亦自是一家。」
蘇軾「以詩為詞」,努力擺脫了「淺斟低唱」的曲子詞束縛,使詞從樂曲的附庸中獨立出來,真正成為一種表現力更為豐富的韻文體裁,這是蘇軾最大之貢獻。 (邵世榮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