滿清入關後,歷經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代,大清帝國的政權已經非常鞏固。乾隆四十一年,清高宗下詔,於清史中加列「貳臣傳」,將一批效忠清室的明末遺臣一百二十人全部列入,列為第一名者洪承疇。
清高宗道出政權穩定後,情境變遷,對這批降臣的看法是:「今事後,平情而論,若而人皆以勝國(戰敗國的代稱)僚臣,乃遭際時艱,不能為其主臨危效命,輒復畏死偷生,靦顏降復,豈得謂之完人?朕思此等大節有虧之人,不能念其建有勛績,諒以生前。」
「事後」,即天下平定之後,這批肯為自己效忠的前朝遺臣的價值,要重新檢討與定位,一則是,他們率先降順,以助清朝安撫反抗的功能已不存在,為了怕自己的臣民在國家危急的時候,像他們一樣「畏死倖生」,不「肯臨危受命」,那麼自己的江山不也是不保了嗎?因此,乾隆皇帝想出一招,將這些降臣「物盡其用」,那就是「自應於國史內另立『貳臣傳』一門,將諸臣事明及服事本朝各事蹟,據實公開,纖微不予隱藏,即所謂「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者」。
「狡兔死,走狗烹」,烹走狗的方法千萬種,而以乾隆皇帝這一招最為陰狠,不但烹走狗之肉,並毀其名節。「貳臣傳」詳明記載這輩人物在明朝為官,食大明之俸祿,及在清朝為官,耿耿效忠之事蹟,靦顏事敵的模樣了了分明,真真使這輩為大清政權穩固大有功勛之人,即使有孝子賢孫,貳臣面貌亦是歷千萬世不得翻身。
(周光漢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