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前鄒國和魯國交戰,鄒國的將官多有陣亡,而人民卻沒有一個人肯為將官效命。鄒穆公為此事深感困惱,便去請教孟子,孟子回答他:「平日人民吃了長官的虧,到現在才有機會報復,盼我君不要責怪他們,今後只要我君施行仁政,人民自然和長官相親,肯為長官效命了。」
胡適之有一句名言:「要怎樣收穫,先那麼栽。」這句話可以應用在做事上,也可應用在人生的成敗上。人生的成與敗,最大的關鍵在於居心是否善良,是否仁德。孟子離婁篇中有言:「道有二,仁與不仁而已矣。」意思是做人的道理只有兩條,就是講仁德與不講仁德罷了。
人生的成功,需要付出愛心與努力,一般人卻因自私心太重,不肯為他人付出愛心義舉;相對的,當自己哪天有急難時,也得不到別人的幫忙。其實自己的所做所為,將來必定會報應到自己的身上。平日多做善事,將來必定有好的報應,而平日多行不義,必定會有受惡報的一天。這道理,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,積不善之家必有其殃,是非常相似的。
懂得自愛的人必懂得愛人,因為人生是無常的,今日幫助他人,也許來日就會因遭逢變故而需他人的幫助,誰也不能擔保一生平安順利啊!看看我們現在的社會,由於人民所得的提升,以及價值觀念的改變,人人競相追求外在的美,而忽視了內在為善行道德的重要性。「德有所長,而形有所忘」,心中的善與德,才是真正的美,也是最能恆久保持的。
(陳萬來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