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起俺山東萊陽的桃酥,就垂涎三尺。記得在童年時,經常住在外公家,外公家住萊陽縣濯水鄉的濯村,在五龍河畔的北邊,是人口眾多的大村,我家住在五龍河的南邊,一河之隔,相距二公里。
外公以務農為業,堪稱小康,農閒時兼做桃酥生意,尤其冬季,生意更是興隆。在大雪紛飛的寒冬,街坊鄰居聚集在外公的店舖裡,談天說地,講古論今,好不熱鬧。外公烘焙桃酥的平底大鍋,鍋爐上面是熊熊檜木火苗,鍋爐下面是檜木炭火,上烘下烤,滿屋生香,溫暖舒適,令人留戀忘返。
舅父除教書外,閒暇時幫忙做桃酥,外公操作鍋爐,看到舅父做桃酥,將麵粉攤在三尺寬六尺長的大麵板上,用花生油加白糖及適量的核桃仁一起攪拌均勻(不摻一滴水),再以木製的圓型板模壓扁後,放在鍋爐內烘烤,約半小時即可起鍋出爐,又香又酥金黃色的桃酥,滿屋飄香,入口即化,真是好吃。客人購買一包十個包裝為半公斤,二包二十個為一公斤,南來北往的旅客,一壺熱茶水,十個桃酥,即可飽餐一頓,真是天大的享受。
外公的村莊在青煙公路線上,來往商旅,聞名而來,因此遠近馳名,往往供不應求。惟好景不常,三十四年期間,軍隊進駐濯村,戰爭頻傳,桃酥生意停業,從此離鄉背井,再也吃不到外公的桃酥了。
據說台北永和也有一家做萊陽桃酥的,小兒在輔大教書,順便買一包回來吃,又乾又硬,全部用水做的,與外公的桃酥,真是天壤之別。現在想到桃酥,就想起外公及舅父,他們在文革期間,被清算鬥爭,外公活活的氣死,舅父慘遭槍殺,大時代的悲劇,令人傷心落淚,不堪回首,不勝唏噓。 (于景濤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