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的一生,幾乎都生活在「選擇」之中,我們所處的每一個時段,和面臨的每一件事物,無一不是要我們作出「選擇」。選對了,就邁向幸福成功之路;選錯了,就會付出代價,甚至於走上痛苦和失敗的深淵。所以說:如何作「正確的選擇」,對人生是多麼重要。
人的一生,除了父母是無法選擇的,其實從嬰兒開始,就在學習如何選擇了!
我國有一個習俗,嬰兒出生滿週歲要宴請親友來祝賀,並在宴會中用一個類如篩子的竹器,上面擺了很多不同類別東西,如書籍、文房四寶、算盤、錢幣、尺,或農、工常使用的工具模型,讓嬰兒去抓取,用抓到的東西預測他長大後會從事甚麼行業。這個儀式,稱之為「抓週」。這就是「選擇」的第一個學習。
長大後,要選擇的項目和事物,會愈來愈多,舉凡食、衣、住、行各事項,無一不是要經過選擇的。每天三餐要吃甚麼?出門穿甚麼衣服?坐甚麼交通工具?都要選擇。除了住這件大事,要考量財力、居住環境、生活機能、交通便捷等條件加以選擇外,其他都是生活瑣事,日久變成生活上的常態與習慣性選擇。
我國自古以農立國,農村社會養成靠天吃飯的無奈,沒有太多的選擇,如今進入工商社會,科學發達,文明提升,競爭強烈,業別多元,很多與畢生有重大影響的事,當面臨「選擇」時,就不能不審慎為之了!犖犖大者諸如教育、就業、擇偶、交友及暮年生活等。
台灣的教育普遍而先進,年輕時我們選擇了警察這一志業,這兩方面可說已因「選擇」而定了案,在擇偶、交友及暮年生活,卻是「活到死選擇到死」呢。
擇偶有錯將成怨偶,不是過著同床異夢的生活,就是選擇改善乃至離婚。有些中、老年喪偶的,選擇的是再婚或者「到頂ㄟ」,若有不慎,將遺憾後半生哩!
孔子交友的選擇,提出「友直、友諒、友多聞」或「友便辟、友善柔、友便佞」的標準,也許自持較高,但對閱歷豐富的退警人,則不無參考意義。
退休後的暮年生活,若未做好生涯規劃,面臨的選擇有﹕沒有選擇、或太多選項而不知何去何從。基本上,秉持「兩害相權取其輕,兩利相權取其重」的原則,應可給晚境生活帶來無憂、滿足、快樂及幸福吧。
(王化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