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國百年三天連續假,我看了幾部影片,其中《愛情的牙齒》,頗有故事性。
談到牙齒,兩年前有項為時近一年的「咬牙切齒」巡迴特展,以哺乳動物的牙齒結構與功能為主題,展示牙齒的多樣結構、作用機制與相對應的食性,並可經由操作模型,瞭解「咬牙切齒」的機械作用過程,強調護齒的重要。
人類的牙齒是低冠齒(頰齒齒冠高度小於/等於齒根高度)。馬是高冠齒,豬是丘型齒(頰齒有錐形或圓形的齒尖),象是脊型齒(頰齒有橫向齒尖),林旺活了八十歲(象壽五十至七十),動物學家認為與象齒構造有關。蝙蝠最特殊,是W型齒(頰齒有W形脊)。一些動物更有複雜的牙神經,如獨角鯨,牙齒有上百萬神經,是目前已知最複雜的牙齒。蝸牛也很特殊,叫做「齒舌」,每一種蝸牛的齒舌樣式也有些不同,基本上齒舌的表面很粗糙,整個齒面像「銼刀」,蝸牛就藉它來「刮」或「舔」而進食(指草食性蝸牛)。
人的牙齒實際上是一種蛻變的鱗狀物。千百萬年前的魚全身有凸出的鱗狀物,有些位於顎上的鱗狀物主要用來捕食和咀嚼,人類把它蛻變成使用方便的牙齒。可見,萬物之靈的人類,牙齒進化得最進步與完美。
牙齒,是動物維生的重要工具,也是最堅硬的部位,動物死後,最容易保存下來形成化石。牙齒化石是探究動物的起源、發展與演化的重要線索,可藉以推測動物的食性與行為模式。對已滅絕的生物,則可推演過去的食性、生活環境以及與其它生物間的演化親緣關係。
大陸新華社曾報導,考古學家在雲南省玉溪市峨山縣,連續挖出古生物化石,其中一顆動物牙齒化石,可能是兩億年前兩棲或原始爬行類動物的牙齒,黑色,齒冠殘段附有頜骨殘片和大部分齒根,釉質冠面縱棱清晰,可藉以推定地球生物早期演變的過程,反映當時地理環境的變遷,極具研究價值。
《愛情的牙齒》,由莊宇新編劇及導演。影片中女主角錢葉紅常到牙醫劉軍的診所看牙而熟識,有天去拔牙時說了自己的故事:她後來考上醫學系,當實習醫生時,與曾是病患的孟寒墜入情網,並由錢將醫院的手術工具「偷」回家,由錢指導孟替自己墮胎,事情傳開後,錢被解聘,只好去做屠宰員。
當屠宰員又認識魏迎秋而結合,錢在北京魏在他鄉,兩人兩地工作,錢感覺魏可有可無,更習慣這種生活。五年後魏調職北京,但兩人都體會不出是好是壞,只是魏帶有前妻生的一個孩子,若仳離,孩子怎辦?有天,魏當著錢的面拔下一枚犬牙送給她說:只有這樣的痛,才能讓我記住妳(大意)!
她說這故事,是要劉軍不必打麻藥,硬生生拔去一顆壞牙!這種痛與魏當時拔牙的痛,能相互契疊,問情是何物?或者傷痛是通往愛情的捷徑哩。這齣戲把牙齒和愛情聯結,比較一些動物以交互磨牙、輕咬或頻舔來表達愛意,多麼令人驚心動魄啊 !(我在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