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莽的歷史評價
 
 


  王莽在初始元年稱帝,為西元八年,莽生年卒月為西元前四十五︱二十三年十月八日。
中國傳統歷史學,強調忠君、家天下等根深柢固的觀念,對「篡漢」的王莽,因而評價不高,認為是位「偽君子」。再者,「漢書」將他列為「逆臣」,後世也大都受其影響。
  近人胡適首先為王莽平反,曾說:「王莽是中國第一位社會主義者。」認同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國有、均產、廢奴三個政策,胡適感性地說:「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,至今還沒有公平的論定。他的貴本家王安石受一時的唾罵,卻早已有人替他伸冤了。然而王莽卻是一個大政治家,他的魄力和手腕遠在王安石之上……可憐這樣一個勤勤懇懇,生性『不能無為』,要『均眾庶,抑並兼』的人,到末了竟死在斬台上,……竟沒有人替他說一句公平的話。」
  王莽是書生型政治家,登位後的新政,多仿照周朝制度,如屢次改變幣制、更改官制與官名、以王田制為名恢復井田制,把鹽、鐵、酒、幣制、山林川澤收歸國有,都看到西周時代的制度足跡。但古今環境變異,源於古制的新法,若未溶入時代精神,已違歷史進化法則,終必扞格難行,其新政失敗,自屬必然。所以史家錢穆說:「王莽的政治,完全是一種書生的政治。」
  已故旅美歷史學家黃仁宇指出,從王莽登位後發出的一系列詔書中看到,王莽的政策,根本脫離了當時的實際環境,亦缺乏適當的用人安排。他在所著「中國大歷史」裡語帶諷刺地評論:「他〈王莽〉盡信中國古典,真的以為金字塔可以倒砌。」
  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傅樂成所著「中國通史」中說:王莽具有超人的智力、辯才和威嚴,但也有重大缺點,諸如過度的自信,一味的復古以猜疑部下等。王莽的行為看來有些偽,也有些愚,但西漢的偽風並不始於王莽,他不過承襲此風而擴充之,結果以偽獲得名聲並篡位之後,得意之餘,乃至無往而不偽。他企圖進行政治改革,但缺乏政治才能,行事失準,才會給人愚的感覺。
  史學家呂思勉認為,以漢朝為出發點的評價,王莽被一個「偽」字所掩蓋。其實王莽博學,禮賢下士,孝敬母親及寡居的嫂嫂,對人謙虛,自己及家人生活樸實〈莽妻曾因穿著樸素出門迎客而被認為是僕佣〉。呂說在西漢及以前,談論政治多對社會現狀進行攻擊,要求改革;至東漢及以後,玄學、佛學先後興起,都強調適應社會,而不再追求改革。(老劉)


 
  中華民國退休警察人員協會總會
社址:台北市天津街1號2樓  電話:02-2396-0930
All Rights Reserved.◎ Powered by V.O.P.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 1024X768 IE 5.5 以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