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子為挽救世態人心,發掘亂世之根和救世之源,而提出窮源章:「不尚賢,使民不爭。」其涵意是:「天下人若不崇尚那些假賢的人,則天下百姓就不會造成為名利而爭的行為。」
在上古時人心純樸,人人都素位而行,君王與百姓一體同觀,前賢與後學一視同仁,雖然表面上各有名相,而實體上無分彼此,上行下效,結成一體,各盡本份,也就是君王有道,前賢有德,而德能行於天下(以德服人),百姓謙虛相讓,尊老敬賢,人人之間無所爭,和平相處,和樂融融,如堯舜禪讓之風,相讓成習,沒有爭奪可言。
但至中古到現在,人類活動與道德脫節,君王大多無道,道權分立,而德又不能行於天下,為達成權位名相,有欲一步登天之野心,則天下互相爭奪。
受了功名的主使,人人都為名利不惜絞盡腦汁,百般鑽營,故假賢假能名相因此產生。老子看破了這一點,認為會造成天下紛爭之徵結,是在這些爭名逐利之假賢者身上,如沒有這些假賢者在興風作浪,天下就不會釀成爭名奪利之風氣。
尤其在民意代表和公職人員選舉方面,可看出有些人為名利而競選,表面上高呼為民服務(假賢假義),當選後則與民意相違背,如能絕棄一切好功名利,則清靜心自現,進而謙修內德,為做人處事低心下氣,不誇功德,不爭假賢之名。故老子主張絕名棄賢,則天下即可返璞歸真,即成大和之象,謙讓天下則人民無爭。
所以老子說:「聖人之治,虛其心,實其復(充實內德),為無為,則無不治。」才不會被賢名沖昏了理智而有所爭,則就能達「不尚賢,使民不爭」之真義。
(曾邦雄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