筆者曾經在京劇舞臺上,看過唐朝初期中述說一位窮秀才,以畫龍點睛的故事,來諷評唐太宗李世民。這位秀才祖籍山東茌平縣,出生於貧困之家的馬周。
他少年時不為鄉人所尊重,仍貧而苦學力求上進,為求前程遊走四方。年廿不畏路遙之苦,不分日夜長途步行千里進入長安,投靠有同鄉之誼,官拜中郎將何常的府上。大唐皇帝李世民登基,而國事尚在混亂,為整頓朝政,命朝中百官以及地方首長,能上書建言有關時政的得失,供作施政的參考。
馬周代何常執筆,呈上多篇建言,深獲太宗的重視。但太宗略知何常乃是一名武將,不可能有此淵博的內涵,故而召何常詢問,始知是馬周代筆。因此特親自召見馬周。在詢問中,對馬周的言談和機智,以及敢於直言善辯,深獲太宗的歡心,因此漸漸的受到重用。
馬周再上書,言隋亡之鑒,提倡節儉,輕徭薄稅,反對世封制度,建議在長安建立街鼓制度等……,均為太宗所採納。
貞觀六年,馬周已陞任為監察御史,十二年為中書舍人,十五年拜中書侍郎兼太子右庶子,十八年太宗東征遼東,與高士廉、劉泊輔佐皇太子監國的重任。馬周在唐代歷史上的聲望,雖不能與魏徵、房玄齡等相提並論,但太宗對他的信任有加。太宗遠征時曾說:「我於馬周,暫時不見,則便思之,股肱之寄,誠在忠良,以贈。」
馬周於貞觀廿二年,享年四十八歲而終。太宗為他舉哀,贈幽州都督,陪葬於昭陵。高宗即位,追贈尚書右僕射,高唐樂公。
【編按:史上劉備「三顧茅廬」力請諸葛出佐,傳為佳話,唐太宗「三請馬周」並破格普用,亦為史家所樂道,而「太平廣記」將馬周神話作傳,頗有孔明能呼風喚雨遺味。只是馬周患消竭,御醫乏策,太宗帳悼不已。】(方鶴齡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