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年時在故鄉上學,家校之間相距百多華里,多是翻山越嶺的羊腸小徑。回家一趟,非由辰至昏,不能到達。因此,師生全部住校。零用錢花光了,就得寫信回家要錢。這寫信的知識,全來自尺牘範本。所以,同學們的家書,都是一個模式。信封上寫「某某老先生玉展」,或是「大啟」。信紙的起頭,必然是「雙親大人膝下敬稟者」,也有用「跪稟者」的,其卑躬屈膝,無以復加,只差沒用「趴稟者」了。信末都用恭請「大安」、「金安」、「福安」。正文則不文不白,目的就是快匯錢來。把祖父母和兄嫂姊弟,也未提及。因為尺牘上從未提到這些人。
現在來想,「玉展」、「大啟」,意義何在?是說父親拆信,有玉一樣的價值?說的也是,他老人家那麼一拆,錢就來了。否則,窮日子真不好打發哩!至於要他老人家「大啟」,是要他「大」張旗鼓拆信嗎?令人不解。彼時也無人去求解,人云亦云的過去了。老實說,至今仍未透徹了解「玉展」和「大啟」的意思。
很多年前,平面媒體,曾討論過這個問題,大都認為,信封上面的文字,是在告訴郵差,如何投遞這封信,與寫信人與受信人,是否恭敬有禮貌,完全無關。所以不必添加不必要的文字為宜。日前接獲公務機關一封通知,信封上寫著「××先生敬啟」,頗為驚訝!要我恭恭敬敬地打開信封,不得草率行事,有如「聖旨下,跪君宣讀」般的神聖。令人不知,如何開啟是「敬啟」,怎樣才算不「敬啟」?
部隊送召集令,稅處送稅單,檢警機關送傳票通知,收件人都誠惶誠恐,謹慎的拆開來看,以免誤事。可是這些單位從來不用「敬啟」,提醒收件人注意,反而只有一個「收」字,你要不要「敬收」,隨你的便,誤了正事,責任自負,豈能說它沒有「敬啟」!
(張璞琅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