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道字可道,瀛州人(河北滄州),生於唐代,成長於後梁,為官於後唐、後晉二朝為宰相,遼時為太傅,後漢、後周二朝為太師,每代均位列三公,可稱是五朝元老。
五代是歷史上的黑暗朝代,自朱溫篡唐後,無力統一中國,各地軍閥割據為雄,反覆拚殺,爭當皇帝,殺得中原大地赤地千里,不見人煙。對這些軍閥皇帝,缺乏文化,不懂治國,馮道輔導施政,常扮演教師角色。一次以桃園為喻,曰:「以前桃園是別人的,你可以摘果,也可以砍樹,如今桃園是自己的,可以摘桃,但不能砍樹,砍了樹明年就無果可食。」漢主劉知遠始悟知其理,乃下令嚴禁部屬搶劫擾民。
當時軍中惡習,每攻破一城,可縱兵大搶十日,包括人民財產、婦女、社會文化資產,皆無倖免。此時馮道則扮演菩薩角色,率領文武百姓,跪迎新貴,順利進城,可免一次浩劫。
馮道能孝親卹鄰,與部屬共甘苦,對君主不卑不亢,不沾美色。諸將常將搶來美女相贈,道皆置之別室,然後訪其家而歸之,人民無不感恩戴德。在如此動盪混亂年代,論者多認馮道私德高潔,圓融無瑕。而其歷事多朝,批評則是見智見仁:
一、舊五代史對道有溢美之評。
二、新五代史歐陽修有褒有貶,言道既卒時人皆讚嘆與孔子同壽(七十三歲)。
三、資治通鑑司馬光,直斥道屈事多朝為失節可恥。
四、本人觀點:僅以開、洛二城為例,所以歷次能保全,人民未遭塗炭,皆道之功也,徵諸道之史書所載,皆為愛民及有益社會之事,此亦符合孟子所謂「民為貴,社稷次之,君為輕」的立論(孟子盡心篇)。
(王祖恭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