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典故解釋 ─ 隨和


 
 

 

  隨•漢東姬姓諸侯之國也。隨侯見大蛇傷斷,投藥敷救,後蛇於江中銜大珠以報,因曰隨珠。楚人卞和得璞,獻之厲王武王,先後均以為誑,刖其兩足。及文王立,和抱璞泣於荊山。王使人問之,曰「臣非悲刖,寶玉以為石,貞士以為誑,所以悲也。」琢其璞果得玉,稱和氏璧。隨侯之珠,和氏之璧,皆至寶也,故隨和並稱。
  隨和乃為後世喻人才德之美。《史記•李斯傳》「今陛下致昆山之玉,隨和之寶。」以諫秦皇止逐客。《漢書•司馬遷傳》「雖才懷隨和,行若由夷,終不可以為榮。」
  引申之凡自有定見,不盲從他人之說,亦以不肯隨聲附和喻之。宋•劉克莊題跋方蒙仲詩:「一世所宗,不肯隨和。」清•黃宗羲《南雷文案》「其心之所不安者,亦不敢苟為附和也。」又喻隨順隨便之意。《紅樓夢•三》「黛玉見這裡許多規矩,不似家中,也只得隨和些。」
  今日國家社會諸般事務,凡不符合公理正義者,都要冷靜思考是非得失,隨聲附和,足以僨事。 (宋毅)







 
  中華民國退休警察人員協會總會
社址:台北市天津街1號2樓  電話:02-2396-0930
All Rights Reserved.◎ Powered by V.O.P.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 1024X768 IE 5.5 以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