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筷子文化
 
 

 

 據民間傳說,筷子是大禹發明的,迄今已有四千年歷史。因當年大禹在治水時,三過其門而不入,那時多在野外進食,有時時間急迫,獸肉剛開鍋就要進食,因湯水沸騰無法下手,就折樹枝來夾,久而久之就成了筷子,如此簡單的兩根東西,卻能高妙絕倫的應用了槓桿原理。
製作筷子,最初是竹木兼有,後來出現陶、瓷、銅、鐵、金、銀及象牙等材質。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著《史記•宋微子世家》:「紂始有象箸」。而筷子的名稱,自明朝才有的,在此之前有梜、箸、挾、櫡等名稱。長期以來人們一直稱筷子為箸、?又演變為筷。
  明朝陸容著《菽園雜記》:吳俗稱箸與住同音。船家諱箸,又改名「快兒」或「快子」。從字音上聽稱是希望行舟如飛,一路順風,反映了人們樂稱美好的願望。因快子多用竹子製成,又在「快子」上加竹字頭,諧音為筷,這就是「筷子」名稱的由來,沿襲至今未變。女兒出嫁,嫁妝裡一定要有兩份為新婚夫妻準備的碗筷,用紅繩捆在一起,俗稱「子孫碗」,預祝早生貴子,此俗已漸式微。
  現在使用的筷子品種繁多,有浙江的天竺筷,四川的楠木筷,福建的漆筷,湖北的貼花筷以及江蘇的白木筷等,皆馳名國內外。有些竹、木筷的上端還烤印各種圖案或名家詩句,還有的刻十二生肖等五花八門,極為精緻。
  民間使用筷子的禮節及各地習俗,被譽為「東方文明的代表」。用筷有「十忌」:一忌迷筷,即舉筷不定;二忌翻筷,即從碗底挑菜揀食;三忌刺筷,即用筷當叉戳食物;四忌拉筷,即用筷撕口中食物;五忌淚筷,即用筷從湯中撈物;六忌易筷,即用筷作籤挑牙縫;七忌吸筷,即將筷放口中吮滷汁;八忌供筷,即將雙筷直插碗中;九忌敲筷,即用筷擊碗或桌;十忌指筷,即說話時持筷點人。這十忌雖繁文縟節,但卻有其道理,宜慎重使用。
  筷子是夾食工具,也是手指的延伸,手能做的筷子多數能做。而且它不怕高熱,不怕寒凍,真是高明至極。
(張鳳儀)

 
  中華民國退休警察人員協會總會
社址:台北市天津街1號2樓  電話:02-2369-0930
All Rights Reserved.◎ Powered by V.O.P.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 1024X768 IE 5.5 以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