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之清淨與致用
老子曰:大道無形,生育天地;大道無情,運行日月;大道無名,長養萬物。吾不知其名,強名曰:「道」。
道即天理,中正無私,亦即人之本性。以其順天之性,而該萬物之情,各有條理,若大路然,倫常日用,不踰其矩,故曰道。道散於萬物,而全具於人,若人雜道,即是失去本性,人無人性,不可以為人。又天道清淨虛無,學者法天,應日常清淨,妄念不生,故道不可須臾離也。此就道體而言。
若就道用而言,操之則存,惟狂克念,可以作聖。舍之則亡,惟聖罔念,亦可作狂,而道可須臾離嗎?可離則是身外之物,後起之緣,必非道也。是故君子,在人看不到之處,常存警戒謹慎之心,在人聽不到之處,常存惶恐畏懼之心。
看不見聽不到,無跡象無聲音,亦至隱暗;而一念之動,人雖不知,而己獨知。己之性即天之性,亦即天知之,實莫有比此更顯現的。且一念之動,未見於言行,亦至細微,而有諸內,即形於外,人之視己,如見其肺肝然,實莫有比此更顯著的。
故君子不以為至隱微而忽視之,在獨處時,以動念之間,必須謹慎體察,善則擴充,惡則克治,不使須臾離道。君子修道必先慎獨者,因天之理,皆本於性。性即道,道即性;修道所以率性,性不待於外索,修道豈外吾身而修也?
喜怒哀樂,後天之情也,是性之發而為情可見者。若其未發,渾然在抱,不參毫髮之私,則謂之中。中者道之體,大公中正,發而皆中節者道之用。因大公中正之心,發於萬事萬物,無有不合理者。行成有效,是謂之和。中即是天理,中正無私,為天下倫常之大本。用中就和平無爭,故和為天下通行無阻之達道。
如何做到中和?那就在各人修養。靜而養其誠為致中,動而慎其發用為致和。中和為萬理所匯,性涵於中,萬物之主宰者在是。性極其和,萬物之生存者在是。是以致中和,如同天地有定位,時秩不亂,四時調和,萬物就能發育生長。(曾邦雄)